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90后面对的是怎样的就业趋势?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1-11
摘要: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2014-01-21展开全部本人作为90后的一员.在这里发表一下仅属于个人对我国国情的一些看法和几个建议(特别对当代教育): 当代,中国作为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国,通俗点讲就是以劳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2014-01-21展开全部本人作为90后的一员.在这里发表一下仅属于个人对我国国情的一些看法和几个建议(特别对当代教育):

  当代,中国作为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国,通俗点讲就是以劳动力为主要生产资料。这是当代国情,也只能是这样,不然十多亿的国民都从事什么去了。人口基数决定了产业的延长方向,这样的局面不是几年十几年就可以改变的。以这样的国情,能提倡人人都接受高等教育么。读大学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不能照搬发达国家的教育理念,一定要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上。具体点说还得要扯上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失业保障极度乏力,一旦失业,马上焦头烂额,而且平均工资低,基本上都是“月光族”,很难有什么积蓄。发达国家不同,他们社会福利好,即使失业也能轻松拿到失业保障金,生活仍然是美滋滋的,这时候发达国家就提倡国民素质的升华,提倡读大学。这都是建立在物质生活上的。都说要有出息就必须要靠接受高等教育,原本生活还算过得去的家庭就为了要供养一个儿女上大学,砸锅卖铁,马上就穷了。人人都争着一个大学名额,都认为不读大学就要穷一辈子,被人看不起。十多万花去了,四年的光景耗去了,也顺利拿了个大学毕业证。但有没有看看周围,每年有多少个大学生毕业,大学生名额每年都会扩招多少个,一个大学毕业证现在还能值多少钱。难道又要提倡人人都向研究生、硕士、博士进军吗?我想这样很快口号就会变为“考研是唯一的出路。国家不停地喊大学生自主创业,这本来就是一个病句,都把钱用到搞大学毕业证上了,还哪有资本自主创业,拿几百块搞辆车上街头卖牛杂吗,又有城管赶。上头是有个政策下来说给大学生创业贷款优惠。但上面的知道下面贷个款容易吗!钱都给搞房地产、抄股票、什么什么开发商几百万几千万地贷去了,十几二十多万的小家伙银行有意思出吗!商业银行是讲究盈利的,即使有国有股份多少要给国家一点面子,不能让全部大学生都贷不出钱,但真正能享受到这个政策优惠的大学生又有多少。

  再有就是人口老龄化,这是计划生育推行的伴生物,都说80后是一个过渡,90后则是享受改革开放成果最先的一代,是最幸福的一代。但有没有看到,我们90后却是要接受计划生育后遗症严峻考验的一代。等我们四年大学出来的话,我们的父母都要五十出头了,差不多就要到靠儿女供养的年龄。那时候我们只能挑80后剩下的职业,又要面对年年递增的就业压力。要当上家里的顶梁柱,贷钱不出且父母半生的积蓄都用到那个不起眼的大学证上了,创业缺乏资本,没有了选择的余地,唯有“高不成,低得就”。大学生多了,竞争就会越演越激烈,就像市场经济那样,供求影响价格,大学生要求得一个职业,唯有降低薪价。所以,在国家对老年人的福利补助目前还很不足的情况下,又要即将面临一个严峻且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人口老龄化局面,无疑是雪上加霜。怎么办?——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还是我们这一代人。

  面对不同的时势,就要采取不同的态度和做法,我们90后这一代注定是要为计划生育不得不牺牲的一代。这是国情的驱使,我们无可逃脱。今天幸福的少年生活,只是对以后熬世界先给的一点甜头。“为中华名族伟大复兴而读书”。孙中山这句老不掉牙的话是不适应当代中国的,应把后面的“读书”改为“奋斗”。对于90后大多数人来说,在这样的国情面前,接受高等教育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国内有超过700所大学,而且这个数字还在每年递增着,但真正能培养出人才的又有多少,只是挂个大学名罢了。归根到底,就是大多数的大学商业性质太重,大学变成了一种品牌,而不是育人成才的殿堂。如果一个民族的教育也能成为构成国民经济成分的话,那么这个民族的教育也令人无语了。毕竟在中国,占绝大多数的还是工薪阶层,应该要面对现实,而搞高新科技的,就应该留给“官二代”和“富二代”这些物质生活充足的阶层。振兴民族是要靠各个阶层的,只是站在不同的阶层上就有不同的要求罢了。有句话说得好:投胎也是一门学问。

  当代人,无论是处在什么阶层上,都要具备三种意识。第一种就是:商业意识。并不是人人天生都有这种意识,因而需要从小培养。但有人又会认为过早让孩子接触商业这个东西会让孩子变得势利什么的,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学校更是严禁学生在校内从事任何带有商业性质的活动。这就是中国孩子和发达国家孩子的差距,从小就形成了。商业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意识、洞察能力、适应能力、思维能力的基本属性。中央叫了很长时间的“大学生自主创业”,但一直收效甚微,缺乏资本运作是一个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商业意识太薄弱了,社会洞察能力低,看不到市场需要什么、淘汰什么。这就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这一条路上感觉很迷茫,只会“人云亦云”,通俗点讲就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会跟着社会潮流,看谁干哪个发了就一窝蜂地拥到那里边,结果,都亏了。因而,商业意识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家长、学校都应该鼓励孩子多往这个面上想和实践。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小商人”活动,出售不要的玩具,藏品什么的,让学生早日感受一下赚钱的感觉。要认清这一个现实:在这个物质社会中,人生来就是为人民币服务的,即使你硬要不承认,但也更不能否认这点。所以,“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这句话也要改,应该为“鼓励青少年自主创业”。

  第二个意识,就是竞争意识,有竞争才会有进步,才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只有社会上每一个阶层都存在一种良性竞争,才会促进社会产业的整体提升。如果人人都甘于现状,认为现在的状况已近很满足了,那么企业将缺乏活力。有道是学如逆水行舟,这句话用在商场上同样合适,你不争取,花更多的心血去留住客人,那么你的企业将别击倒,失去市场。所以,人生应该、也只能是一个不断进取的过程,要往更高的目标前进,简单点说就是野心要大。

  常说要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这不是靠上个大学,浑个毕业证就可以实现的。你看现在的专家有多“砖”就知道了,都研究什么去了,改图腾、改字什么狗屁不通的东西都提出来了,对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不见提。一些问题也都是大众都看得出来,然后专家们加上几个排比和比喻修饰以下就变成了自己高见,这样的专家,“专”的价值体现在哪里了。这就是网络上专家一词成为别鄙视的字眼的原因。所以,要人才强国得以实现,就得从小培养孩子的商业意识和竞争意识。人才的定义是建立在物质生产产值上的。但人的社会意识又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对于上大学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人们的理解还只在表层上,只单面知道没有一个大学文凭就难以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就会矮人一等。父母会因为孩子没有接受高等教育而觉得没有面子。因而,一定要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即使是供不起,乞也要了。中国老百姓的从众心理很强,大家普遍接受的肯定就是真理,颇有三人成虎的味道。孩子有些另类的想法,总会被父母、老师等内外几圈地“校正”。为什么说中国的孩子思维能力弱,缺乏主见,不是吃的比不上发达国家的,而是孩子独特的思维都被“校正”了,渐渐地就没有了那种属于童年的好奇和少年的冲劲,甚至会自我否定自己独特的想法。“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精神逐渐形成,这样一代一代地相互影响,下一代不断地被上一代“校正”,中国的孩子又怎能比得上发达国家的孩子,这个差距从小就形成了,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拉得越来越大。这就是为什么诺贝尔奖都产生在外国人身上,而中国的孩子只能拿竞赛奖。归根到底就是思维的延展性,发达国家注重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中国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孩子都成了定式思维,就知道围着那几道公式转。所以,要发展为人才强国,不是靠上个大学那个大学文凭就可以了的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地下,更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上大学几乎是变成了一种任务。 在我国还是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国情下,动手能力(社会实践经验)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大学生出来社会,有多少是职业对得上所学专业的,换言之就是四年大学所学的出来后转化不了经济价值。所以,有一个大学文凭并不能作为任何值得炫耀的资本,哪怕你是清华、北大出来的,不一定说一定就比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浑得好。但在不少人眼里,不读书(这里仅针对高等教育)似乎就是坏孩子的代名词,不说坏吧,但好极有限,往往是用作反面教材。人各有志,难道就真的是非要上大学才会有出息吗!对于每个人的人生选择,我们都应该报以尊重,而不能因为他的选择不同于大众思维就用另类的眼神去看他。对于是否接受高等教育,不存在真理的定义,不能说上或不上大学就一定是对,人各有志罢了。

  第三个就是忧患意识。我国国名的忧患意识严重缺乏,只知道地价高、房价高,买不起房就很什么了。但这都不是根本性的问题,退一步,买不起难道也租不起吗,毕竟当前房租还在大部分人的接受范围内。最迫在眉切的还在人口老龄化和资源消耗问题上。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是踩着厚厚的煤炭等资源能源上来的,能源结构差、利用率低,片面追求当代的经济效益。资源能源毕竟是有限的,以当前的开采量和使用量还有上升的趋势,国内资源能源还能够中国支持多少年,我们的子孙后代靠什么发展。再有,不出十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上升到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难题。不要看西欧发达国家那边不是一样存在着这个现象,还不是发展得好好的。国情上的差异使得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反映。我国人口基数大,而且40~50间的比重占各个年龄阶段比重的最大,这就看出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再有就是福利保障(这个应该每个人都知道这个面上的差异,略过了)的差异外,那边可以通过鼓励外国移民到本国从而缓和社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这个措施明显在我们国家是行不通的。这样无疑是苦了我们这一代的上一代人,生在文革时期——苦了童年,婚在改革开放,为下一代供书教学没日没夜不在熬着,没有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都留给下一代的童年的)。老了想要孩子赚多点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却不知时势的残酷。我们的上一代,是一辈子都在熬着啊!!人活着,生命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你个人的事,有着许许多多的责任要扛着,百行孝为先,让父母过上幸福的升活,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所以,一定要看清眼下的局势、社会的趋向。不要总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什么的,一旦加上“人均”两个字,就什么也算不上了。更不要总拿老祖宗的东西出来耀,不要老把古代的谁发明了什么领先西方几百几千年作为炫耀的资本。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一定要立足当代,发展才是硬道理,当前提高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才是重中之重。所以,从小就要让孩子有一种忧患意识,让孩子从小就有为国解忧的责任感。

  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不能说得太虚,不能仅靠“提高...”、“促进...”、“推动...”这些虚话,要落实到点上。首先就是分配制度要完善,现在大部分企业还是按照固定工资模式,最多就是年尾发一下奖金。这种模式下不利于提升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应提倡“底薪+提成”这种模式。国家要做的就是大力提倡这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最低底薪水平。只有在行行业业都存在一种竞争、社会上形成一种多劳多得的从职氛围,才能促进社会整体性的进步。再有就是取消国家对通讯领域的垄断。我国通讯业是一个无比庞大的市场,但都被中国移动垄断了。如果这个产业能得到开放,那么将有多少个就业岗位产生。通讯企业增多,必然会降低单位通讯费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群众对通讯的消费强度等等,这样一系列说不完的连锁效应,会产生多少的经济价值。然后又要相应逐步减少在各个领域上(非可再生能源开采除外)的垄断强度。无论对什么国家来说,国家垄断市场上的产业过多都是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大多企业都不愿和国有成分的企业竞争,市场在这个产业的发展上就缺乏了活力,造成产业的不平衡发展甚至是萎缩。国家在更多情况下只能是站在引导的位置上。

  然后是在企业的择人问题上。现在很多企业在择人的时候都是以大学文凭为先,没有一个大学文凭,就意味着你失去你进企业公司当白领的机会。在本人看来,企业给不起3000以上的基准工资就不要把眼光只对准大学生。现在大学毕业的平均工资还上不到2000,想想要工作多少年才能赚回上大学花去的那十多万。工资低,就意味着消费能力低,这样直接影响了生产,是个恶性循环。到时要养家糊口(一个儿子要养两个老人算),中国好不容易降下去的恩格尔系数恐怕就要上来了。这不是说每个人都不必要接受高等教育,还是需要大量人才进军信息技术、化工等高端领域上的研究,这就需要政策的领导。目前我国大学多而乱真正能培育出人才的少之又少,这是事实。片面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是占主要。老师即真理,师生互动很多时候只出现在纸面上,不少教授常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摆着个老高的架子(并非说全部都是这样,只是针对部分)。因此,国内大学应该要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方向是“减少数量,提升质量”,扩大重点科研大学机构的规模,进行合并,把真正有威望的教授集中分配到这些重点培育机构,完备校内各种科研设备,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长期无条件开放。对于此类重点大学机构国家应该进行学业补助,每年都要调动一定资金支持学生各项新的研究。再有,就是学校要与社会上的高新信息技术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确保学生毕业后马上能投身到工作,创造社会价值。还是一句话,要发展为人才强国,大学一定要改革。而对于更广大的劳务生产阶级来说,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只要心是向前的,哪里都是大学的殿堂,可以通过业余进修,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然而,要改革就肯定会触碰到某些阶层的利益,所以,教改的立场一旦确定了就一定要坚定。还有就是提高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把原来淘汰的大学改建为职业技术学校。在大环境下,国内大学总量应该是上不了三位数的。因而,我们这一代有大部分人注定要和大学失之交臂。

  我们这一代的人啊:不要觉得可惜,生命依旧因为存在拼搏而精彩!不少人都说我们90后只会享福,生对了时候,但你们有没有看到我们肩上挑着什么样的重担。“为中华民族的前程而奋斗吧!!”证明给所有的人看,我们90后生来不是只会享福的!!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