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在静安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上,15位区人大代表递交了一份议案,为加快构建有利于静安区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促进机制出谋划策。 据了解,这份议案的领衔人为袁纯代表,附议代表包括韦瑜、方佩尔、王晓珺、许涛芳、邵军、邵新宇杨振文、聂丹、唐奇儿、黄群、曹惠琳等。代表们在议案中建议,区人大加强对就业和创业工作的监督,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加快建立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代表们的调研发现,2017年以来,静安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保持在50000个以上,就业总体实现稳定。以南京西路集聚带“四上”样本企业、税收排名前1000企业和外资税收百强企业为例,2019年以来,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重点指标,同比增速都高于20%,体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更高质量就业的同向推动作用。 不过,2019年以来,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开始显现。就业能力与产业转型需求不相适应,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 代表们发现,多重因素叠加对就业稳定性带来一定影响。一方面,对中小企业稳定就业的政策扶持有效性有待提高,小微企业的岗位稳定性还需增强;另一方面,一些求职者职业选择面较窄、职场适应能力有待提升,就业意愿较弱的“慢就业”与频繁换岗的“快跳槽”现象并存,导致就业稳定性不够。 近年来,尽管静安区每年新增就业岗位都保持在50000个以上,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均控制在市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但就业的稳定性、灵活性和多样化促进机制与人民群众的期望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要把控制失业人口、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作为政府部门加强和改善民生、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代表们在议案中建议,区人大应加强对就业和创业工作的监督,支持和推动政府部门加快建立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从而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代表们建议,区政府相关部门对静安区“三个经济”和“五大产业”及其衍生产业等方面的从业人员结构和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对全区重点产业领域的从业人员结构进行分析,研究本区产业发展与带动就业情况,找准本区人力资源在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时,建议区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十四五”规划时,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促进就业创业的发展规划,以更好发挥《规划》对创业就业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建议区政府相关部门大力加强产业孵化示范基地建设,积极培育优质创业园区,引导更多创业空间向“品牌化、专业化、国际化”方向提升,引领示范创业空间整体发展;逐步降低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鼓励和支持新就业形态和自由职业者,取消不合理限制灵活就业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加强政府部门或企业与高校的项目合作,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鼓励企业为社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着力推动“社区、校区、园区”联动,因地制宜开展有特色的创业型社区创建工作。 此外,代表们还指出,要健全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劳动者提高职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鼓励企业自主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对符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创业就业培训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发挥区域职业院校的培训阵地作用,按照企业需要和岗位要求,开展各类定制化的技能培训;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政府补贴培训机制,统筹利用好培训资金,对符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就业和创业培训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继续推进首席技师资助、“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工作,鼓励各行业、各培训机构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深入推进“拜师带徒”,让优秀技能人才脱颖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