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和HR谈薪资待遇,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过今天咱们来一次老问题新谈法,从多个纬度给求职者带来真真切切的可操作建议。 做面试官多年,经过长期观察,我将谈工资时的求职者归了一下类,当然,主要是按照他们谈工资时的行为、举止、话语、表情、心态。 这类人除了性格外,其实还比较看重面子,面子上有点抹不开,沟通交流对他们而言,并非强项。他们对自己没有清醒认识,在工资上有一定的想法,但他自己也不是很确定。 这类人一般性子直,直来直去,不会绕弯子,他们对自己的能力评估的很到位,知道自己价值几何,对于工资有比较明确的目标。 这类人能力姑且不提,至少沟通交流是强项,能说会道,懂得谈判,一直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基准,在他们眼里,工资只有底线,没有上限。 自己的底线求职者工资上的底线,其实就是他自己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就是一个数值,比如10K,一旦低于这个数值,就没有谈判的余地,就不能接受,就会直接走人。 当然,这个底线值的确定,有很多技巧,比如依据自己以往的工资水准,比如依据自己具体情况(居住城市、房贷、车贷)等。 自己的期望自己的期望工资,这个很好理解,没必要多做解释。这里重点说的是,期望工资是一个范围,有上下限的范围,这个是期望工资和底线工资的最大区别。 那么期望工资和底线工资有何关联?很多人把期望工资的下限设定为和底线工资一样,其实这没有问题,但这留给自己可回旋的余地就太小了。正常情况应该是期望工资的下限要比自己底线%。 比如你底线K,你期望工资的下限范围就应该为12K,而上限范围,看你自己能力了。 这里的建议:内心坚持住底线工资,底线工资不能放明面上,和HR明面上要用期望工资谈判,期望工资的下限就是你明面上的底线。 因为HR有个授权的薪资范围,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限制,当然也算是他的一个漏洞。 公司的明确规定公司对工资有明确规定,一般参考依据是公司现有员工的工资配置,然后结合求职者能力、经验、学历等。 岗位的成本范围这个就比较规范比较专业了,薪酬体系比较完备,工资划分也有科学的依据。 HR授权浮动范围初始谈薪资,一般都是和HR谈,那么HR手中就有一个公司授权的薪资范围。当然,这个薪资范围的依据就是上面提到的公司规定以及岗位成本。 HR授权的薪资,也是一个范围,而且比较特别,那就是没有下限(当然,如果非的安一个下限,那么就拿企业发布的招聘信息中标注的最低工资作为下限)但上限是固定的。 正因为HR授权的薪资没有下限,所以往往HR会保留自己的底牌,会先让求职者说工资期望。 只要求职者的工资期望不超过HR的上限,那就可以继续谈,当然,如果超过了,那HR就会往下压。如果压不下来,只能上报公司,让公司研究一下,结果那就需要看公司的态度了,要么淘汰你,要么满足你。 其实HR也是正常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喜好,从态度上,他们几乎都比较反感欲语还休以及讨价还价的求职者。 欲语还休的求职者,扭扭捏捏,很不痛快,让别人猜他的心思与想法,惹来反感很正常。讨价还价的求职者,斤斤计较,显得小气。因为谈薪资的时候,三头二百对于求职者,那就是真金白银,但对于HR,就是几个数字,所以HR也比较反感这类求职者。从“你期望工资多少”到“你们能提供多少” 如果求职者对自己的能力了解,对岗位需求了解,对企业用人标准了解,那么回答这个期望工资应该没问题,而且也比较容易达成一致。 如果求职者心里没谱,那最好由被动变主动,反问HR“你们能提供多少”,根据HR的回答临时进行薪资判断以及谈判调整,以便与自己的期望相契合。 工资是谈出来的,既然是谈,那就没有谁对谁错,坚持住自己的底线,适当的时候懂得退步,这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