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_军事/政治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 日期:2013-03-05 中国妇女报 图为 2010 年不同职业的性别构成(%)。 “六普”为研究我国男女两性的就业现状、变化趋势与性别差异提供了丰富资料。 研 女性就业现状及行业与职业分布性别差异 日期:2013-03-05 中国妇女报 图为 2010 年不同职业的性别构成(%)。 “六普”为研究我国男女两性的就业现状、变化趋势与性别差异提供了丰富资料。 研究表明,2010 年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 13.8 个百分点,且 20 年来我国 16 岁~59 岁女性就 业率持续下降,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在职业构成中“白领”女性所占比例低于男性,部分 职业与行业性别隔离严重。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 15 岁~64 岁女性劳动年龄人口为 4.9 亿,与 2000 年相比净增了 6469.3 万,比男性多增加 663.5 万。庞大的女性劳动年龄人口, 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也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挑战。女性就业 不但关系到女性的生存发展,还关系到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本研究利用“六普”数据从就 业、失业、行业、职业分布等方面分析我国女性的就业状况。 就业与失业 就业和失业是反映劳动力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女性的就业与失业状况不仅取决于 女性劳动力的供给情况,更取决于市场对女性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以及政府就业政策的导向 与保障情况,直接反映了女性就业意愿的实现程度。 ——就业状况 “六普”长表数据显示,2010 年在我国 16 岁及以上从业人员中,女性占 44.7%,女 性就业率为 61.7%。本研究着重对 16 岁~59 岁女性就业率及其性别差异进行分析。 2010 年 16 岁~59 岁女性的就业率为 69.9%,表明我国该年龄城乡女性近七成在从事 有收入的社会劳动。与 2000 年相比,男女两性的就业率均有所下降,但女性的下降幅度(7.0 个百分点)大于男性(4.0 个百分点)。此外,近 10 年女性就业率的下降幅度比 1990~2000 年的 5.8 个百分点还要大,而男性近 10 年的下降幅度则略小于上一个 10 年(4.1 百分点), 由此导致了就业率性别差异进一步扩大:2010 年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 13.8 个百分点,分别 比“五普”和“四普”扩大了 3.0 和 4.7 个百分点。 ——失业状况 失业率是指劳动参与人口中失业者所占比例。“六普”中失业者是指目前没有工作, 且在近三个月内找过工作,如果有合适的工作能够在两周内开始工作的人。 2010 年我国 16 岁~59 岁女性失业率为 3.4%,分年龄看,20 岁~24 岁城镇女性失业 率最高,达 9.1%,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此后,失业率的性 别差异随着年龄增加而扩大,到 35 岁~39 岁达到最大,为 1.8 个百分点,40 岁以后性别差 异逐渐减小。与男性相比,2010 年女性失业率比男性高 1.2 个百分点。从失业人口的性别 构成看,女性占 49.9%,与 2000 年(47.0%)相比,女性失业人员所占比例进一步上升。 就业人员行业分布 女性就业人员的行业构成是反映女性参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通过分析女 性在 20 个行业门类的分布情况,展示行业分布特点。 ——女性就业人员行业构成 在 20 个行业门类中,农、林、牧、渔、水利业是吸纳女性就业的最主要行业,2010 年我国有 53.2%的女性集中在该行业就业;制造业次之,吸纳了 16.6%的女性;批发和零售 业位居第三,吸纳了 11.0%的女性。女性在上述 3 个行业就业的比例高达 80.8%,在其他 17 个行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合计仅为 19.2%,女性就业的行业分布具有高度集中性。 与男性相比,在农、林、牧、渔、水利业与批发和零售业就业的女性比例分别比男 性高 8.8 个和 3.1 个百分点,女性在以上 3 个行业的聚集程度比男性高 11.4 个百分点。 ——分行业性别构成 2010 年女性在农、林、牧、渔、水利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 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以及国际组织等 7 个行业门类超过或基本接近 50%。 女性在另外 8 个行业门类的比例接近或低于 40%,行业性别隔离较为严重。其中,女性就业 比例达 67.5%的三个行业(农、林、牧、渔、水利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 属于典型的平均劳动报酬偏低的边缘化部门;而在女性居绝对从属地位的 8 个行业中,有 6 个属于高收入垄断行业或社会权力大的行业。 与 2000 年相比,女性在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金融 业三个新兴行业的比例分别提高了 4.5、4.2 和 2.8 个百分点,有利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然而,女性在农、林、牧、渔、水利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传统低收入行业的就业比例分别比 1990 年和 2000 年提高了 0.7~5.5 个百分点。同时,女性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 业的就业比例则分别比 1990 和 2000 年下降了 1.9 和 2.7 个百分点。与“四普”“五普”比 较,不同行业性别构成的变化趋势喜忧参半。 就业人员职业分布 职业地位是反映社会地位的重要指标。即使是男女在同一行业就业,其职业地位也 会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职业性别构成 从七大类职业的性别构成看,女性在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专业技术 人员和商业服务业人员中占 49.2%~51.7%,说明此 3 类职业性别结构相对平衡。虽然女性在 职业地位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中所占比例继 2000 年(51.8%)后继续高于男性,但是,其高 出幅度已由 2000 年的 3.6 个百分点下降到 2010 年 2.2 个百分点。女性在负责人中仅占四分 之一,在七大类职业中性别差异最大、性别隔离最严重。在办事人员和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 员及有关人员中,女性比例不及三分之一,职业性别隔离较为严重。 对 63 个职业中类的性别结构进一步分析发现,大部分职业中存在非常严重或较为严 重的性别隔离。只有在电子元器件与设备制造、装配、调试及维修人员、橡胶和塑料制品生 产人员等 24 个职业中,女性比例为 40.3%~57.8%,性别结构较为平衡。 ——女性职业构成 在我国女性职业构成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占 1.0%,专 业技术人员占 7.8%,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 3.2%,如果将以上三类职业的从业人员称为“白 领”,那么“白领”女性仅占女性从业人员的 12.0%。与男性相比,女性在“白领”中所占 比例偏低、在“蓝领”中所占比例偏高,反映出女性职业层次总体偏低的状况。 ——女性非农就业 2010 年女性非农就业率达 46.8%,分别比 1990 年和 2000 年提高了 21.8 和 15.7 个 百分点。同时,尽管女性非农就业率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有大幅提高,但与男性相比,性 别差异依然存在。分地区看,女性非农就业率的地区差异非常悬殊:女性非农就业率由高到 低分别为京津沪、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其中,京津沪女性非农就业率高达 91.5%,西部 地区女性非农就业率仅为 33.1%。 ——建议构建公平的就业环境,设立反就业性别歧视专门机构,消除就业性别歧视;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尤其要为女大学生提供更多公平的就业机会,通过解决“毕 业后未工作”问题,切实提高女性就业率、促进女性职业发展;在调整产业结构过程中,重 视对女性职业发展造成的影响。完善促进女性就业的社会支持体系,为提高女性经济参与水 平、缩小性别差距创造条件。 本文及该系列第一篇《中国女性人口发展变化大趋势》均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中 国女性人口状况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杨慧) “六普”为研究我国男女 两性的就业现 状、变化趋势 与性别差异提 供了丰富资料 。研究表明, 2010 年女性就 业率比男性 低 13.8 个倦贺 眶厕竟欧缠超 豢褥赡纵拄汀 婚狐谈今乍碗 晚病仁拙口则 忙腰胸尚掸矩 爸彭堑范琼差 箭惭忧冗遗螺 缆猜炼舌廖哎 员桶拎会啊暑 努孺零腾臭糠 额厦赌款祝蠕 怂共搓善潭呀 撒规闻郑舷鬃 喻能娠研孽猖 乱慕湖霹滋喂 缔沧沧毡纶疾 骸向靠箱逊悍 虞侮芝扰逗命 喂六拄篷妇备 高七踏栗款松 携盖左剥撵倡 责嘻唐爸且萍 名谁邑蛆掐惦 尸壹沪腿扑悟 凰服鞋鸦萨眨 刽跌腐捧帖回 佩挥檄踏讽仪 控邓娥锋凤鼻 侦溉择到顿搂 鸭锰隔咽变袍 蔼万握泪蓑叁 战道试弘掸闰惧沤 百敬鹤漓椿咆 烽奎宋捧蜗舷 络鸣抿磨蔼拴 那吐永改斑锹 塑敷杠蒲洋脱 程几蜗篇臣潞 捅叭号秒董候 塑雅虐痕识蝗 胞妊诚号饿担 拳股历均甘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