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记者吕红桥)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近日组织召开研讨会,正式启动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生态建设。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通过赋予城市中的人、事、物,以及市政部门、企业标识代码,可以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万物互联,进而应对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碎片化等问题。 从技术层面看,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包括代码分配、代码解析、接入服务和数据服务。其中,底层的代码分配基于区块链技术,由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分配和管理,并且具有统一分配规则、分布式存储解析、代码不可篡改等特点。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贺可嘉说,代码的展示形式多种多样:“如果从物理的空间上辨识,它是一串由数字、代码、字母共同组成的一个串码。它的展示形式会有很多种,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现在最常用的二维码、三维码或者是更高级别的商业密码。” 为什么要为智慧城市打造这样一套代码标识体系?这是因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中碎片化现象突出,各个市政部门往往单独建设一套智慧城市管理系统,比如智慧交通、智慧政务、智慧环保、智慧医疗等,这些系统之间必需互联互通才能让城市更加智慧。而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将为城市和城市管理对象分配代码,从“根”上实现城市各要素代码的统一和标准化。 贺可嘉表示:“没有统一代码标识系统的智慧城市,在数据采集和传输上就无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万物互联。这个工程就像互联网的IP体系和解析机制,它解决了全球网络互联的问题。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解决的是智慧城市建设中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当然,也有不少城市目前已经建设了“城市大脑”,将各个智慧城市系统整合到一个大的平台内。不过,很多智慧城市平台都倾向于物理设施也就是硬件的连通,缺乏软件方面的连通,因此仍然存在“数据孤岛”问题,也需要通过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打通数据壁垒。“很多城市大数据中心虽然是在数据库内部储存,解决了一些问题,也可以共享,但它不能解决数据库和数据库之间的互通共享问题。没有数据联系,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就有了物理局限性,不能实现我们想所希望的那种万物互联。”贺可嘉说。 此外,贺可嘉说,基于智慧城市代码标识体系,还可以构建城市代码应用体系。一方面可以通过代码,完善各类城市管理与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延伸到产品溯源、移动营销、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领域。他介绍:“这种代码标准可以使用在所有的技术应用场景当中。比如我们可以让它代替身份证,代替我们的一卡通、银行卡。只要是使用了这个标准,它就可以形成一码通联,把各个产业的、各个社会阶层的、不同方向的内容都连接在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