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_理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学习-----好资料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自 1999 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 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 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 学习-----好资料 中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 [内容提要]:自 1999 年开始,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使中国高 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2004 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80 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68 万人;200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 338 万,比 2004 年增加 58 万;2009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更是创造了 611 万的记录。大学毕业生 就业面临巨大压力。因为目前中国正处在人口总量、劳动就业人口总量的高峰期, 劳动就业人口总量在最近两三年将会达到峰值。就业压力则可能使就业结构矛盾 更加突出。本文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现状是面对压力的同时,也存在新 的机遇。为此,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要做到:第一,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 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第二,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 结构的变化;第三,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第四, 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现状 压力与机遇 对策思考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 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 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 自 1999 年以来,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2001 年全国普通高 等学校招生人数和在校生人数分别比 1998 年翻了一番多。2002 年,中国在读大 学生已经占到同龄(18 至 22 岁)人口的 14%。2003 年全国 1000 多所普通高等 学校共录取新生 340 多万人;2005 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 338 万;到 2009 年高 校毕业生更是达到了 611 万。 高等学校的扩大招生,导致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 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具有高学历求职者的人数正在迅速地增长。 2003 年是中国 1999 年高等学校扩大招生以来的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业高峰 年,全国共有大学毕业生 212.2 万人,比 2002 年增加 67 万人,增幅达 46.2%, 而社会就业岗位的增长大致与上一年持平。从总体上看,一方面,目前大学毕业 生还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对各类高素质人员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在用人机制、 供需结构、择业观念等方面存在问题,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存在结构性困难。 2004 年,全国共有高校毕业生 280 万人,比 2003 年增加 68 万人,增幅为 32%。在全国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所面临的压力依 然巨大。在毕业生数量每年大幅度增长的同时,离校毕业生待业的现象开始出现, 而且这个数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2002 年 7 月份,全国待就业毕业生为 50 万人, 2003 年 7 月份达到 70 万人。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 611 万人。截至 7 月 1 日统计,已有 415 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 44 万人;高校毕业 生就业率达到 68%,同比基本持平。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 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 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 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 2008 年增加 52 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 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 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 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2009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 611 万人,就业率达仅到 68%,就业形 势仍然严峻。但大学毕业生就业在面临重大压力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新的机遇, 主要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 2004 年上半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 58773 亿元,同比增长 9.7%,比 2003 年同期提高 0.9 个百分点。这是自 1997 年以来同期中国经济的最高增速。 2009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 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 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 GDP 同比增长 9.9%。 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 70—80 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 2010 年可以新增加 700—800 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 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 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预计在今后 5 年里,中国经济将继续以 7%以上的速度增长,这样的话,每 年新增的就业岗位至少将会达到 560 万个以上。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 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 WTO 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 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 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 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 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 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2009 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专 门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出台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 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等七方面重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继出台具 体措施。例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了毕业生就业推进工程、三年百万见习 计划等;财政部针对到中西部地区基层就业和入伍服义务兵役的毕业生出台了新 的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商务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出台鼓励服务外包 企业吸纳毕业生政策;科技部出台政策,鼓励重大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吸纳毕业生; 公安部出台了毕业生士兵退役后户口迁转比照应届毕业生办理等优惠政策;总参 谋部启动毕业生预征制度,出台政策鼓励毕业生入伍服义务兵役;团中央扩大实 施“西部志愿者计划”,全总、妇联、残联等出政策、出资金、出项目,加强对 困难职工家庭毕业生、女大学生以及残疾人毕业生的就业援助。 4、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开发的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从 2003 年开始共同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 这是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 2003 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 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等精神做出的决定,财政部、人事部给予相关政策、资金支 持。2003 年的招募指标为 5000-6000 名志愿者。全国共选拔 600 名应届优秀高 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这两项工作计划都是开发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服 务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而且在未来时期的工作力度将会加大。 2004 年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总数为 10000 名。截至 2008 年,共派遣 44000 多名志愿者在中西部 26 个省、500 多个县从事志愿服务。2009 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人数达到 15 万人。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继续制定与完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政策 进一步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弱化户口对社会成员流动性的限制,不仅会促进 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自主性、能动性,而且会使其流动、就业的空间变得更广阔。 流动的自由度是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重要前提,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程度 的重要标志之一。“人档合一”所强化的是人才的单位所有;“人户合一”所强 化的是人才的地区所有。随着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推行,在今天,“档案”对 于人才流动已无多少限制,唯有户口还对运用市场机制配置人才资源具有一定程 度的制约作用。 因此,必须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 毕业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流向。 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尤其是非公有制单位,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 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証》为其办理落户手续。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 生自主流动。 日前国家还提出,有条件的地区由地方政府确定,在现有渠道中为高校毕业 生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担保。对于以非全日制、临时性和弹性工作等灵活形式就 业以及到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要按照有关规定, 在工资支付、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方面维护其合法权益。 2、高等教育机构应该调整教育模式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经常发生着变化,而为之服务的教育模式 的转变常常滞后,其结果是使得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因难以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 而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种情形在高校扩招之后的大学毕业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 显,从而在无形中成为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加重的原因之一。正因如此,在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刻不容缓,尤其是对 专业结构的调整。 (1)将是否满足或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成效的一 个重要指标。从而也要求进一步赋予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招生方面的更大自主权, 使其能够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情况,及时地调整专业 安排和制定招生计划。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就业率较低的学 校和专业,应减少其招生计划,甚至停止招生。高校应在低年级对学生重点进行 基础和综合教育,而在高年级确定学生的具体专业方向。 (2)高校还应多方面地提高毕业生参与就业竞争的综合素质。作为减少毕 业生就业难度的关键之点,除了抓好教育体制的转型之外,还应增强学校与用人 单位之间的有效合作,从而培养出与市场需求、社会需求相对接的应用型人才。 此外,还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是,应该在高校中设置自主创业的有关课程。 具体而言,这种自主创业教育不仅应该从基本的普及性工作着手,而且有必要在 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 (3)高校有必要加强毕业生职业指导工作。这种工作的重点可以落实在推 行 4 年职业规划项目上:新生入学的第一年,就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帮助他们接 触和了解就业状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进而 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 招聘会,让他们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的情况;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 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这种就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生涯中,对大学生择 业观的形成、择业实力的增强和求职技巧的培养都会大有帮助。 3、建立一个强大有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 帮助大学毕业生解决就业难题,涉及到全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有必要建 立起一个强大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由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通力合作、共同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努力。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的信息渠道和就业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不 足,尚未形成全国性的就业市场,大学毕业生异地求职时信息不畅,成本太高。 (1)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包括: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前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 毕业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毕业生及时掌握人才市场信息,促进就 业机构改变就业歧视现象,如对女大学生的歧视,另外还要调整大学生自身的就 业观念,避免现在大学毕业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的个人主观化、理想化的倾向,适 当调整就业预期目标,以适应社会现实的要求。 (2)诸多工作机制有待健全,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就业市场和就 业服务,这是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关键因素。应尽快建立起全国性的大学毕业 生就业信息网络;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各高校、各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就业率、 毕业后收入等指标的定期发布制度;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开设专门的窗口,对初 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后,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 (3)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 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并且要建立完善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公布、监 督和评估制度。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并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监测体 系,科学、准确、快速地报告就业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公布当地高等学校的毕业 生就业率。 4、大学毕业生应理性地认识就业形势并作出切实的职业选择 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素质提高的要求和重 要标志之一。与此相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方式和就业格局上也必然要经历一个 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的过程,即作为一个普通社会成员去求职和就业。因此, 大学生有必要消除自己的主观理想预期与社会客观实际之间的差距,主动地转变 就业观念、调整自身素质,以充分适应社会。 首先,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 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 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 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 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 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 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 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基于这一缘由,处在现实社会背景下的个人,择业时对自身就业意向的恰当 定位和及时调整,将会有助于促进其就业难度的减小。具体而言,在择业的同一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 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 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 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 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 系数,换言之,这种调整便可能意味着就业机会的形成。 其次,自主创业可以成为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一种主动性的现实选择 方案。在个人层面上,减少就业难度的方法大致有两类:一是被动选择,如对自 己原先的就业意愿进行调整。具体而言,降低择业标准,就可能意味着获得就业 机会。二是主动选择,如自主创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式经历了几 种重要转变:第一,从最初主要是体制内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体制外就业;第 二,从原先主要是机构化就业,到出现了更多的个体化就业;第三,从最初主要 是占据现有的就业岗位,到出现了更多的创造就业岗位。这种变化与体制改革和 市场经济进程是一致的。后期出现的就业形式,对个体自主性的要求越来越高。 自主创业则是这一方面的集中体现,它成为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 性的重要形式。 自主创业,一方面需要以个体自身的素质和实力为基础;另一方面则需要社 会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保障机制。虽然政府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和帮助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然而,我们还必须不断推出新的和完善原有的 就业政策以及加大户籍管理、人事管理、社会保障等领域改革与创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汝信等主编:《2003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3 年。 [2]汝信等主编:《2004 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 文献出版社,2004 年。 [3]沈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光明日报》2003 年 8 月 7 日。 [4]白天亮:《中国上半年就业形势稳定 促进就业仍需要加把劲》,网易新 闻,2004 年 7 月 30 日。 [5]黄全权:《六问我国就业形势:280 万高校毕业生如何就业》,新浪新 闻,2004 年 9 月 6 日。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6]宋丽云:《教育部出台十大措施确保 2004 年高校就业率达 70%》,人民 网,2004 年 5 月 12 日。 [7]王艷红、何德功、何光海:《大学生就业已成全球老大难》,新华网, 2004 年 4 月 29 日。 [8]《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参与毕业生将达 15 万》,中原教育网,2009 年 5 月 12 日。 [9] 原春琳《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 68%,就业形势仍然严峻》,新华网,2009 年 7 月 9 日。 更多精品文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