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现状、原因及展望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6-23
摘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本、技术密集化,经济增长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

  做好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实施,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本、技术密集化,经济增长能够带动的就业人数有所下降,就业弹性系数不断降低,再加上劳动力人口的急剧增长、下岗职工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因素,已严重波及到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出路。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如何?毕业生面对就业保持何种积极心态?政府部门怎样运用“有形之手”来解决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些都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对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现状、成因进行分析,探求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

  1.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2003年,是全国高校扩招后本科学生毕业的第一年,再加上我省将职业中学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全省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数量猛增。全年共毕业18.23万人,比上年增加8.97万人,增长近1倍。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毕业生7.11万人,增加1.63万人,增长29.7%。与2000年相比,四年时间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增长1.54倍,其中普通高校增长1.18倍,成人高校增长39.5%,中等学校增长2.36倍(见下表)。

  2.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比较突出。随着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加,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截止到2003年底,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为86.1%,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8.0%,本科生就业率为94.2%,高职高专就业率为74.3%,中专生就业率为87.4%。从全省66所高等院校看:本科院校除厦大就业率在97.0%外,其它本科院校的就业率均低于95%,其中农大就业率仅为87.0%;专科院校只有华南女子学院和福建商专两所院校就业率在70%以上外,其它专科院校就业率均低于70%,甚至只有50%左右的就业率,如公安专科学校和政法管理学院,就业率仅为54.8%和49.4%。从分专业看,在统计的107个本省院校本科专业中,就业率在80%以上的专业只有36个,占33.6%,而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却有11个,占10.3%;在统计的140个本省院校专科专业中,就业率在80%以上的专业只有25个,占17.9%,而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高达91个,占65.0%。2004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同样不容乐观,截止到6月底,全省2004年应届毕业生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0.7%,本科生就业率为79.9%,高职高专就业率为60.8%,大专及以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69.4%。

  1.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由于自身素质较高,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状况较好。而高职高专毕业生由于所学专业和学校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均存在较大差距,致使高职高专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就业率偏低。截止到2003年底,在统计的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中,本科生就业率比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高19.9个百分点,其中本科院校就业率居前三位的是厦大、福大和集美大学,就业率分别为97.0%、94.4%和91.5%,就业率最低的是农大,为87.0%;专科院校就业率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华南女子学院、福建商专和金融学院,就业率为80.5%、72.6%和69.4%,就业率最低的是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仅为49.3%。由此可见,本科院校就业率最低的农大比专科院校就业率最高的华南女子学院,就业率都多出6.5个百分点。

  2.师范类、工科类及实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文科类及单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较为困难。2003年,我省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继续由国家负责分配。在非师范类毕业生中,计算机、电子、通讯、机械、建筑、房地产、外语、财政金融等工科及实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较高。而一些文科类、体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由于就业范围较窄,就业相对困难。2003年,在全省城镇单位新录用的6.75万人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中,制造业占59.3%、教育系统占13.6%、建筑业占3.9%、批发和零售业占2.7%、金融业占2.2%,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只占0.59%。据统计,截止到2003年底,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五位的专业分别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排在后五位的专业则是哲学、历史学、民族传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和木材科学与工程。专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在前五位的专业分别是房屋建筑工程、工程造价管理、广告与装潢、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机械电子工程,排在后五位的专业则是药学、电子科学与技术、高级助产、文艺编导和治安管理。

  3.“三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在传统就业渠道变窄,而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对毕业生需求迅速增加的情况下,我省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不再把户口、干部身份看得很重,而主要以就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为择业标准。据统计,2003年,城镇单位新录用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中,企业录用5.20万人,占城镇单位新录用毕业生人数的77.0%,其中非国有企业录用4.64万人,占企业录用人数的89.2%。在非国有企业录用人数中,“三资”企业录用3.68万人,占企业录用人数的70.8%。对城镇单位而言,企业尤其是“三资”企业,已经成为吸纳大中专毕业生的主战场。对全省而言,情况也是如此。2003年,全省非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到机关就业的占1.4%,到事业单位就业的占7.1%,到各类企业就业的占91.5%,其中,到非国有企业就业的占79.8%,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

  4.继续深造成为毕业生推迟就业新选择。当前就业压力较大,许多大中专毕业生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条件,获得更好的工作职位,宁愿推迟几年就业,选择了“考研”或“专生本”。截止到2003年底,在人事厅统计的20987名大学本科毕业生和28370名专科毕业生中,已出国或考取研究生(或专升本)的有1604名和2934名,分别占7.6%和10.3%。据了解,2003年福州大学有57.0%的大专毕业生,厦门大学有47.2%的大专毕业生选择了“专升本”。

  5.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成为就业的新亮点。据工商部门统计,2003年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达114人,虽然人数不多,但这是历年所没有的。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出台的扶持政策给毕业生创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就业压力大,一些毕业生认为与其在家待业,不如主动创业;三是社会观念的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有了较大的变化,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施展。

  根据前几年我省大中专招生数推算,今年我省大专及以上毕业生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而中专毕业生则比上年同期减少,全年大中专毕业生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2005年至2008年,大中专毕业生将进入新一轮大幅增长阶段。2004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为19.03万人,比上年增长4.4%。其中本科及以上毕业生3.06万人,比上年增长23.9%;大专毕业生3.56万人,增长8.5%;中专毕业生10.73万人,下降3.6%。由于今年我省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尤其是项目带动战略成果初步显现,大企业、大公司不仅会扩招人才、储备人才,甚至会垄断人才,对我省大中专毕业生需求还会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由此初步判断,今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总体就业形势将趋好,就业特点与前两年相似,不会有大的差异。但由于高职高专和中专毕业生人数较多,而且还要消化前几年待就业的毕业生。因此,2004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存在,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预计全省大中专毕业生将达到21.81万人,比上年增加2.78万人。2005年至2008年,预计大中专毕业生将以年均15%左右的幅度增长,就业压力将会进一步加大。

  造成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既有整个外部宏观环境因素、又有大中专院校本身内部结构的因素,也有大中专毕业生个人因素综合而成。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是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1.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近年来,我省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至2003年,我省生产总值以年均10.4%的速度增长,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1995年,我省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2000年至2002年分别为2.6%、3.8%和4.2%,城镇登记失业率呈明显逐年增长态势。到2003年,随着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把就业再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宏观调控目标,才使这种攀升的势头有所减缓,当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当前,源源不断的新增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同成为就业市场上的主角,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紧张态势,从而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带来负面影响。截止到2004年6月底,全省城镇登记失业人数高达14.4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社会整体就业形势还比较严峻。

  2.扩招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已经显现。上世纪末,我国大中专院校开始实行扩招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大中专院校无论是学校规模,还是在校生人数都已大幅度提高。“扩招”在提供大量的知识型人才,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度。1990年以前,我省每年大中专毕业生总量均不超过4万人,当时整个社会人才匮乏,大中专毕业生供不应求,毕业生成为时代的宠儿,根本不存在就业问题;1991年到2001年,大中专毕业生从4.60万人增加到7.02万人,年均增长4.3%。而同期,年均14.8%的GDP增长速度远高于大中专毕业生的增长速度,在这一段时间内,高速经济增长与较低增速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尚未形成矛盾,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尚未显现。从2002年开始,随着扩招后的第一批大专毕业生走出校园,数量开始猛增,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就业难”开始成为大中专毕业生的“口头禅”。2002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9.26万人,较上年增加2.24万人,31.9%的增幅远高于同期10.5%的GDP增速;2003年,我省将职业中学改制为中等专业学校,我省大中专毕业生猛增到18.23万人,按相同统计口径,较上年增加3.66万人,增幅达到25.2%,比同期的GDP增速高出13.7个百分点。

  3.毕业生就业观念不适应市场需求。从毕业生就业地区流向看:省内的福州、厦门和省外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仍是毕业生就业的首选,毕业生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间流动,而不愿意到基层及贫困山区工作,相当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对中心城市的过分留恋为自身顺利就业竖起了一道无形门槛。如我省县以下基层单位对农林类、医学类毕业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为吸引人才,许多县、市还出台了相关的优惠政策,如本科生可直接安排到事业单位就业等,但由于主客观原因,相当一部分毕业生还不愿意到基层就业,造成农林类、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率相对偏低。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流向看:虽然机关、事业单位每年安置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数量有限,但还是吸引着众多大中专毕业生前来报考。据福建省录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统计,我省2004年春季招考公务员共拿出1829个职位向公众招考,而且每个职位都有相当严格的报考条件,但报考人数还是多达20281人,平均每个职位报考人数有11人之多,其竞争激烈程度不亚于高考录取和研究生、博士生录取。从毕业生就业心态看:毕业生自身的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尚未解决。虽然大多数大中专毕业生都赞成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希望自己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但出于社会实际和功利等原因,在具体的择业过程中,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利益取向的制约,往往对工作的报酬、工作地点以及工作是否稳定等诸多实际利益的考虑多于对事业发展的考虑。毕业生将就业目光过分集中在福州、厦门等大中城市,过分集中于条件较好的大公司、大企业,而真正需要人才的基层单位仍缺乏人才,造成人才的相对过剩。

  4.大中专院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生产需求相脱节。从院校构成看,优质本科教育资源的缺乏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较弱。目前我省66所高校中有20所是2000年以后升格或新建的。其中本科高校仅17所,只占总数的25.8%,而且建校历史20年以上的仅有9所;从学科设置看,2003年工科类专业明显偏少,使毕业生就业呈现学科结构性失调状态。截止到2003年底,在统计的本科专业中,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如哲学、历史学、民族传统体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业外贸等就有11个,占10.3%,就业率在80%以上的专业如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力系统与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等只占33.6%。在统计的140个专科专业中,就业率低于60%的专业如经济秘书、药学、高级助产、文艺编导、蔬菜生产与营销等就有91个,占65.0%,就业率高于80%以上的专业如建筑、机电、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只占17.9%;从培养学位看,我省高层次学位教育底子薄,硕士及以上学生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上,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2003年,在全省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研究生和博士生所占比重不足1.2%。研究生及以上学位的毕业生所占比例小,直接影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层次;从办学经验与经费投入看,高职高专教育办学经验和经费投入不足,也影响毕业生就业。高职高专是近几年我国新兴的高等教育模式,它以实训为基础,以就业为目的的职业教育,目前我省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刚升格上来的学校或新办的民办学校。由于缺乏办学经验又无雄厚的资金积累,学校既无力购置教学所需的实验室设备,更无法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教学实训场所。而且即使设置了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也都非常仓促,甚至有些专业是受利益驱动而设置的。在这种情形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差、适应能力弱,失去了“职高”特色,就业率偏低也就在所难免。

  5.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一是国家虽然已经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市场就业模式,但就业信息不对称,有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而有的用人单位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就业渠道不畅通,目前的人事管理制度仍然有较强的计划体制色彩,使不少缺位以待的用人单位受到限制。比如,当前基层和贫困地区需要人才,但如果大中专毕业生到那里工作,其户口和档案将一同被遣送到工作地,再想流动就会碰到制度性障碍。三是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和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毕业生就业主要由学校、人才市场举办招聘会等比较原始和低效的方式获得信息,信息渠道比较窄。虽然各高校都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迄今为止,我省还没有一个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大中专毕业生难以及时获得可靠的就业信息。

  1.面向经济主战场,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加快教育改革步伐。当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既有总量矛盾也有结构矛盾,但结构性矛盾是主要矛盾。虽然目前大中专院校的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取得一定进展,但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相比却严重滞后。为此,要改革招生和专业设置。一是赋学校充分的自主权,按市场需求随时调整招生人数并改造原来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更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要定期公布全省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作为各类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接受市场和公众的监督。就业率是一所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职业前景的直观反映,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现在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定期公布全省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将能进一步促进我省大中专院校的改革步伐。三是加大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育力度,以提高我省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竞争力;增加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扶持,让高职高专院校尽快发展壮大,以便培养的毕业生能真正具有市场竞争优势。

  2.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一要以发展为先,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从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的发展、产业集群培育、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民营和外资企业发展、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录用,以及新的公共体系的建立等方面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二要积极组织和支持大中专院校和中介机构举办各类供需见面会、人才交流会和网上招聘会,千方百计为毕业生“牵线搭桥”。三要继续扶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

  3.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一方面要加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要有一批年轻力强,有事业心、高素质并熟悉学生工作和就业市场的人员,经常性地开展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学校要安排一定量的讲座和课程,帮助学生掌握求职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展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会,集聚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

  4.建立常设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为暂未就业的毕业生充分就业提供方便。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市场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与一般的劳动力市场相比,特点在于人员素质较高,市场范围更大,大中专毕业生能够较容易在省内、省外,甚至在国际间流动。如今,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已由过去季节性变为日常性工作,各地的综合性人才市场已不能适应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需要。北京等地已建立了为大中专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的常设就业市场,深受毕业生的欢迎。我省可以借鉴其做法,在建好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网的同时,在福州、厦门各建一个大中专毕业生常设就业市场。

  5.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安置措施。针对当前就业环境不宽松,就业机制和服务体系不健全,部分毕业生对失业承受能力较差的现实情况,应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期限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政府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同时也给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