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部署全面开展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核查工作后,教育部近日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于7月4日前对本地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核查,同时要求各校存档备查3年以上。核查重点,包括按就业统计指标核对分类统计信息;核实“学信网”上毕业生反馈存疑信息;核实用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去向中“其他形式就业”比例失实、就业证明作假等违规行为。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要求各地于7月4日前对本地高校2020届毕业生就业数据进行核查,同时要求各校存档备查3年以上。核查重点,包括按就业统计指标核对分类统计信息;核实“学信网”上毕业生反馈存疑信息;核实用实习单位顶替就业单位、毕业去向中“其他形式就业”比例失实、就业证明作假等违规行为。你怎么看? 一直以来,一些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注水”、数据造假乱象被舆论所诟病。比如,“高校扣押毕业证,要求学生用签约就业协议来换”、“把实习单位作为就业单位”、“在网店上购买假就业协议充签约就业”等等,高校以虚假、注水数据,来吹嘘高校的就业政绩,从而掩盖了真实的就业问题,这不仅侵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容易给毕业生就业带来误区,影响他们择业。尤其是今年受疫情影响,2020年高校毕业生面临比往年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因此,保证应届毕业生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各项帮扶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措施必须以毕业生就业数据的保真为前提,如果数据失真,就会影响社会各界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判断,影响政府决策,影响帮扶措施的靶向性、精准性,拉低帮扶的质量和效果,到头来,受伤害的还是大学生。所以,教育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进行严格核查,挤干就业率的水分,摸清大学生就业底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尤为关键的。 硬核措施对确保高校就业统计工作的真实准确,一方面对精准帮扶支持大学毕业生就业大有裨益,能够让政府部门出台的就业政策更加精准化,实际化,是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关键一步。比如北京出台“京8条”,从支持灵活就业等8个方面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湖南省制定出台十条帮扶措施,对建档立卡毕业生建立大数据库,实行“一人一策”就业动态管理;广西启动“留桂就业计划”,通过“互联网+就业”形式,举办多场线上毕业生招聘会,多渠道保就业。另一方面教育部的这种做法倒逼高校摒弃就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及畸形政绩观,扎扎实实提升教育质量,完善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因此,当明确了严查就业率造假之后,就有赖于各级教育部门、高校的认真贯彻落实。而这需要更为细节的设计与安排。一方面,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在上级主管部门审查之外,可以引入独立的专业第三方机构进行核查。这可以利用外部力量保证数据统计的客观与真实。同时,高校也可探索、建立跟踪服务机制,既利用校友网络,给毕业生就业提供持续的帮助、服务,也能在毕业生和母校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纽带,形成对毕业生的长期帮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