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人数约为874万,需要在市场化机构就业的大约有590万大学生。据智联招聘最新发布的《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研究报告》显示,今年6月仍有26.3%的2020届应届生在求职。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就业难?难在哪儿呢? 智联招聘分析,除了因疫情冲击导致的总量供需矛盾之外,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和大学生的能力与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也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区域机会和流动意向错配。当前东部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相对而言,而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岗位需求和求职者意愿基本保持平衡,新一线城市和四五线城市是吸收大学毕业生的洼地。值得一提的是,北上广深这四个一线%的工作岗位,但拥有这四个城市户口的大学生比重仅占3.5%,特别是前往北京和上海的大学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落户难问题。 学历要求与学历结构错配。相比于秋招和春招,当前是企业校园招聘的淡季,6月份的有效岗位需求以中低端学历为主,大专和“学历不限”的岗位比重接近三分之二。由于岗位的学历要求和职业薪酬挂钩,当前大多数就业岗位对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吸引力不足,增加了高学历者的就业难度。 能力要求与专业背景错配。从6月份在线岗位的专业需求来看,企业最需要理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其岗位比重达43.1%。但从仍在找工作的大学生专业结构看,理工科毕业生比重只有38.7%。尤其是土木工程与建筑类专业,企业岗位需求比重高达9.6%,比6月份该专业毕业生在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比重(2.4%)高7.2个百分点。与之相对,企业对经管类专业岗位需求比重(33.8%)比经管类毕业生的比重(36.5%)低了2.7个百分点。其中,财务与会计专业的岗位需求比重(2.7%)比大学生求职者比重(12.1%)低9.4个百分点。6月份仍在求职的教育类专业大学毕业生比重为3.2%,比企业岗位需求比重(1.3%)高近2个百分点,在疫情对市场化教育机构冲击较大的背景下,公共教育机构吸纳教育类毕业生显得尤为必要。此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65.8%的岗位需求,但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简历投递到民营企业。相反,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分别只提供了5.4%、5.2%和6.8%的大学生岗位需求,但投递到这三类企业的大学生 简历比重分别达到13.8%、16.3%和11.3%。不可否认,大学毕业生对不同性质企业有如此大的就业偏好差异,是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最大的一类供需错配。 行业需求与求职热度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倾向于进入收入高、保障好、市场压力小的行业,求职热度较高的政府/公共事业/非盈利机构、交通/运输、能源/矿产等。相反,就业困难大学生不热衷于进入市场化程度较高、职业起步阶段不稳定的行业,如中介服务业、教育/培训、娱乐/体育/休闲等。 岗位缺口和职业选择错配。就业困难大学生更期望从事体面稳定的高级白领类职业,如广告/会展、财务/审计/税务、项目管理/项目协调等,这些职业表现出供不应求的特征。与此相对,就业困难大学生对那些劳动强度大、平台低、流动性强的职业热情较低,如销售类、房地产经纪与中介以及技工/操作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