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下半年开始,职场上关于裁员优化、招聘冻结的狗血故事(划掉)事故越来越多了。 中国就业研究所和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中国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显示,整个2018年的就业市场景气度与几年前相比,是有所下滑的,即便是在求职高峰期的三季度,招聘需求也不似往年,环比下降10.79%,同比下降27%。 面对这个并不景气的市场现状,不少小伙伴们也开始逐渐关心,如何重新补足短板,提升竞争力,以便在今后的职场发展中发展更顺利。 想学英语,但身在本土互联网行业做运营。今后也没有打算去外企,感觉英语一时也用不上,但身边人都在学,问我有什么建议。 作为英文专业出身,同时在外企民企工作多年的我,很快意识到这位小伙伴的问题很有代表性。 外企在就业市场上感觉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吃香了,如果在民企发展的话,我们曾经觉得是必备技能的英语今后还那么重要吗? 外企衰落?这是一个有趣的线年金融危机开始,外企在职场人心目中的地位就开始下滑。 拿优兴咨询的应届毕业生理想雇主调研来说,2008年时,排在商科同学最想加入公司榜单前十的企业中有8家是外企,到了2009年,只剩下宝洁、谷歌和麦肯锡三家。 但这个趋势并不能说明外企的吸引力下滑,而是本土企业的不断发展,大家的选择更加多元了。 我大概有10年的时间都在大中型外企,实话实说,面对面的英文交流,机会并不算很多。 近十年来,基于自身发展考量,很多外企开始注重“接地气”的战略,注重本土人才的培养。对于本土职场人来说,在这种接地气的外企打拼,业务能力强显然更重要。 然而,对于有志于向上发展的职场人来说,英语好在外企仍旧很重要。比如说,在外企有一个常见生态,叫做「 但是在遥远的新加坡/美国/欧洲,你还有一个虚线汇报的上司,TA代表着总部的声音,给你安排总部的活,传达总部的指示。 他是民企出身的职业经理人,业务精专,资源广泛,我们同事有一度都很不可思议:我司居然有这么一尊大神。 再拿我个人举例,以前我一直有虚线汇报的欧美领导,但由于沟通顺畅,我的欧美领导们都觉得我是一个非常善于创新的人。 其实我并不是那么擅长创新,但我懂得如何把信息用外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阐述给他们。 几年前,有一回公司总部想重新设计内网布局,我在建议中,还把微信公众号的布局介绍了一下,一桌子外国同仁各种星星眼,这个产品真好…… 对外企职场人来说,英语水平可以类比成游戏幸运值,这分值越高,打怪掉下来的宝贝就越好。 不但要会说,说得流畅,不仅要懂得对方的文化,同时还要把中国的文化传递出去。 中国的高管将会出现在其他国家,就像如今外企的欧美高管定期来华和员工、客户交流一样。 当年主动寻求海外市场发展,并大获成功;小米也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如今有一半出货量都供给国外。头条(字节跳动)也在海外持续扩张。我特意看过头条的雇主品牌宣传视频,他们知春路办公室里的外国同事,估计比很多在华外企都多;而张一鸣也喊出了未来自家产品50%用户来自海外的口号。 此外,腾讯在布局海外,滴滴在布局海外,美团在布局海外,阿里就更别说了,东南亚、欧美……去哪里玩都能看到刷支付宝的广告。 出海是中国民企,尤其是互联网公司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作为职场人,无论是做技术、产品还是运营,都有机会把自己的能力和知识复制到海外市场。 你可能不需要会多国语言,但英语却不可或缺,在那个时候,你扮演的可能就是我们外企人目前虚线汇报的角色。 一带一路”啊。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企业不断走出国门,对于英文的重视程度只会不断提升。 公司跟英孚教育专门合作了课程。不同水平的员工,参加不同层次的培训,就算是上了岁数的高管也逃不掉,还得上一对一课程。 和我们70后80后相比,90后95后的基础更好,学习英文的时间更早,而且能够接触到的海外的信息更方便,网络上也有很多专门从海外搬运视频内容的渠道。 这其实对于英文能力的提升是很有利的,因为过往英文是用来应试的,如今英文是用来生活(看美剧)的。 。对于90后95后的职场人,他们的英文环境要好过70、80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理应能更好的使用英文沟通,更全面的了解欧美文化。 记得早年我毕业那会儿,不会英文往往找不到好工作。英语扮演的角色是一块敲门砖,是帮助我进入公司的手段。 进去之后,却发现用的机会不多,当时这会让我产生一个错觉,学习英文对于职场人来说价值不大。 它帮助我在与国外同事的沟通中,更容易被理解被接受,对于我的职业生涯发展,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Sean拥有10多年的人力资源行业经验,先后供职于全球领先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Randstad和咨询公司Mercer。工作之余,Sean的身份还包括第一财经/南都周刊/领英专栏作家,知乎人力资源优秀回答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