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是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充分认识这项战略决策的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就业优先政策的涵义,切实采取行动措施将政策落到实处,对于稳就业、推进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这是新的历史时期促进就业的新理念、新目标。理念是先导,目标是方向。就业的新理念新目标引导着就业规划、就业政策、就业措施的实施方向。就业是各项民生事业的基础,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系到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央将稳就业置于“六稳”之首,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对于稳增长、保就业、惠民生,具有决定性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是化解我国就业主要矛盾、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制度保障。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劳动者日益增长的对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就业发展格局之间的矛盾。我国就业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就业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因此,解决新时期我国就业主要矛盾,比以往主要解决就业总量供大于求的问题,更加复杂、难度更大。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能够强化各方面重视就业、支持就业的政策取向,实现就业优先政策与各项经济社会政策的协同,全面发力,综合治理失业,从而确保稳就业、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实现。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能够使就业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有关经济和社会政策相互协调配合,从而有利于实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各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最大程度发挥人力资本的效能,有利于充分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有效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创业创造精神,进一步发挥就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而不断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循环。 一是当国家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家、地方、有关部门制定和实施某一领域事业发展规划或年度计划等重大规划、计划时,优先考虑规划制定或实施有利于实现社会就业的预期目标和各项指标。 二是当经济运行发生波动、可能对实现就业目标带来不利影响时,优先考虑确保就业局势的稳定。通过及时调整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以及产业、投资、外资、外贸等经济政策,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同时实施有利于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教育培训政策;实施有利于劳动力稳定就业的人口户籍政策;实施有利于保障下岗职工和失业者基本生活的社会保障政策,以及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三是当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有关经济和社会政策时,优先考虑能否对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结构、改善就业质量、提高就业效率,带来积极影响和良好效果。否则,应及时作出调整。 四是当规划和安排资金、设施、人员、服务供给等资源投入时,优先考虑促进就业、实现就业目标的需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需要资金、设施、人员等资源作为支撑手段。如,需要财政优先安排资金建立和完善公共就业服务设施,需要配置专业服务人员及时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等。 一是为实现就业目标所需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相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实现稳就业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成果,需要财政、货币政策及有关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协同发力才能实现。当经济下行、就业压力较大时,需要财政政策通过预算、税收等工具减轻企业负担;需要货币政策通过信贷、利率等工具,有效缓解市场主体融资难、成本高等问题,从而稳增长、保就业;需要产业政策通过资源供给或标准规范等工具,支持能够带来更多就业岗位的产业发展;需要教育政策通过及时调整学科设置、培养就业市场适用人才等举措,减轻或缓解来自人力资源供给侧的就业压力等。 和技能培训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工具。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既是保持就业稳定、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举措,也是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要深入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职业教育和技能提升行动的各项政策措施。 共就业服务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的重要手段,也是解决就业市场供求匹配问题、减少摩擦性失业的有效工具。应加快构建覆盖面广、贯穿全程、功能齐全、形式多样、便捷高效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满足全社会对就业创业服务更多层次、更高水准的需求,进而落实就业优先政策,促进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还应积极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和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政策等。根据不同时期的就业形势和促进就业的重点难点,通过向企业或劳动者提供岗位补贴、工资补贴、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创业补贴、实习补贴等措施稳定就业岗位、预防或减少失业;通过允许困难企业缓缴或减免社保费、降低社保费率等措施减轻企业负担,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预防规模性失业。还可通过制定和实施青年就业计划、见习计划、创业计划等促进就业项目,帮助就业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业优先政策的重要职能。政府需要通过失业保险、公益岗位等制度和政策措施,运用“有形的手”,保障就业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参与社会劳动,实现自身价值。 就业优先政策工具还应根据不同时期的就业形势、目标任务而不断进行调整、创新、充实和完善,从而确保预期就业目标的实现。 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对于实施政策的条件提出了新要求。要使政策落地见效必须明确主攻方向、采取切实行动,全面发力实施。 一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就业指标体系和就业状况评估体系,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就业市场信息和决策参考依据,为宏观政策决策服务。 完善的就业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是实施就业优先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有关经济社会政策的基本条件和实施依据,应能发挥晴雨表作用。就业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就业市场运行情况,应既有数量、结构、效率指标,也有质量、素质、公平指标;既有整体、平均、综合指标,也有分地区行业企业群体等指标。就业状况评估体系应具备能够判断就业状况的标准,以及及时分析就业指标、作出准确判断,提出政策建议的能力。这需要有力的就业调查统计系统和专业分析评估团队作为专业技术支撑。 二是按照稳就业和实现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的目标要求,制定和实施更加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货币政策和有关经济、社会政策。 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外贸、外资、投资等经济政策,重点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服务业扩大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稳定发展,从而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增加就业动力。同时,教育培训、人口户籍、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社会政策也应发挥作用,紧密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加快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防止和纠正在地域、城乡、户籍等方面的就业歧视,使劳动力、人才在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经济之间顺畅流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 三是创新充实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工具,使政策工具符合新时期实现就业目标的需要。 完备有效的就业优先政策工具是实现稳就业、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必要手段。重点包括:实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职业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加快培养国家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实施就业创业、人事人才、劳动关系、工资分配、社会保障等制度配套改革,以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为目标,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主线,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动力实施配套改革。加快失业保险制度的改革步伐,有效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预防失业、促进就业“三位一体”的功能。创新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针对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特点,加快探索、创新建立适合其发展的就业创业、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制度,改进服务方式。不断创新完善预防失业、促进就业创业的措施方法,针对就业困难重点群体的不同情况,提供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等。加快完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针对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实际需要,提供及时快捷精准细致全方位的公共就业社会保障服务。 建立各地区、有关部门确保落实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的责任体系。按照就业优先政策的新定位,各地区和有关部门应明确落实就业优先政策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对促进就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协商协调机制,有关部门、企业组织、工会组织以及有关社会团体应加强建立协商协调机制,协同做好就业工作。完善考核机制、强化督促检查,应建立就业优先政策的责任考核和督促检查机制,使就业优先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