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研究高考志愿填报多年,也提供报考的科普和咨询。高考报考的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其中毕业生就业/出路最受关注,特别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也是我们最重点的研究领域。 今天我看到网上说,有新闻报道,到目前今年874万的应届毕业生仅有25.33%签了三方就业协议。我没有找到新闻出处,也不知这个新闻的“目前”是截止到什么时间。 如果是6月中旬,往年的这个时候,这个数字差不多要翻倍(本专科合计。专科高,本科不会有那么高)。注意这只是签订三方就业协议的比例,不包含自主创业、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这三种就业类型。在本科层次,有的学科门类在毕业这个时点上,最主要的出路也不是签三方协议就业,而是继续升学,我们学院2019年的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调查时间是六月初)发现理学、法学、历史学三个学科门类,国内升学已成为第一大出路。2019年全国平均的本科生毕业直接升学比例是大约30%,专科生是15%(都是升本)。 我们的就业调查统计范畴里还有一个“不就业拟升学”,就是毕业后也不找工作,一心准备升学的(包含国内升学和留学),这样的毕业生在各个学科门类也都有,比例低的不到5%,高的接近10%。 上周我们学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学院工作群里通报了今年毕业生就业情况。我院今年共有全日制毕业生56人(我们没有本科生,只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截止2020年6月17日,已签约、升学、出国、自主创业的共30人,占54%。 像北大这样的学校,其实从来不存在什么“就业问题”。我当系主任多年,每年自然也对本系(教育经济与管理系)学生的去向很关切,但从来无须为此着急上火,因为就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偶有个把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没签三方,也不继续读博士,也没有创业,都是因为极其特殊的原因,而不是像其他同学一样积极努力去找工作了,却最终找不到工作。 在其余的26人中,不排除仍有一部分是手上有工作机会,但还在拖着没有签三方协议的(同时还在找更好的)。上个月我问过学院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副书记,他估计这样的学生当时大概有10人左右。也就是说,到六月中旬,仍有毕业生15人左右,其中的多数,恐怕都要被计入“待就业”这个范畴(会有少部分也是“不就业拟升学”)。 这不只是因为疫情的原因。了解一点毕业生就业的都知道,毕业生落实就业,最主要的就是秋招,大部分毕业生(超过四分之三)都是在秋招过程中找到工作的。这届毕业生秋招的情况就不好,而那时还没有疫情。 以我的观察,今年毕业生就业还有一个较往年更突出的特点,就是单位毁约明显增多。这种情况(增加的部分)应该主要是疫情的影响,包括疫情之下的全球经济问题导致的外部需求减少。 当然疫情也影响了就业市场需求端的工作进度。人还是要招的,但相关工作较难开展,并且大量滞后,后续还会持续开展。加上其他一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些举措如研究生扩招、事业单位大量进人等,最终的就业统计数字肯定会更好看一些,但我预计与往年相比,还是会存在明显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