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师)2003年第 11期 ● 经 济研 究 雏国就业问题昀项状 原因及应对措旋 摘要 : 文章 分析 了我 国 当前 的就 业形 势 , 及 其 形 成 的 原 因 , 针 对 性 地提 出解 决我 国就 业 问题 的措 施 建议 。 关键 词 : 就业 问题现状原 因中圈分类 号 : F241.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04 —4914(2003) 11—077 —02 措 施 “九五 以来 , 国家一 系列鼓励就业政策 的实施 和社会保障制度的 强 化 , 虽 一定程 度缓 解 了 就 业压 力 对 社 会 的 冲击 。但 就 业 矛 盾仍 然处 于积累和上升过程中。这一问题目 旨 否有效地解决将成为继续保持我国 ... 《 经济师)2003年第 11期 ● 经 济研 究 雏国就业问题昀项状 原因及应对措旋 摘要 : 文章 分析 了我 国 当前 的就 业形 势 , 及 其 形 成 的 原 因 , 针 对 性 地提 出解 决我 国就 业 问题 的措 施 建议 。 关键 词 : 就业 问题现状原 因中圈分类 号 : F241. 4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004 4914(2003) 11077 02 措 施 “九五 以来 , 国家一 系列鼓励就业政策 的实施 和社会保障制度的 强 化 , 虽 一定程 度缓 解 了 就 业压 力 对 社 会 的 冲击 。但 就 业 矛 盾仍 然处 于积累和上升过程中。这一问题目 旨 否有效地解决将成为继续保持我国 改革 、 发展和 稳定 的关键 。 、 爱 国就业 问曩 的现实 情况 1. 劳动 力供求 矛盾异 常 突出 。据测 算 , “十 五 ”期 间 , 我 国 城乡 年 均 新增 劳动力 约 1272 万人 , 五 年将新 增劳 动 力 6360 万人 ; 2006 2010 年 间 , 年 均新 增 896 万 人 , 将 共 增 4480 万人 ; 国 有企 业 仍 有 冗 员 约 2200 万 , 机 关 、 事业 单 位约有 600 万人 要从 现有 岗位 上分离 出去 ; 农 村大约 有 1. 5 亿 ~2 亿剩余劳动力 。几项合计 , “十五”期 间, 共有 2. 4 亿 ~2. 9 亿 劳动力需 要 寻求 就 业 岗位 。据 劳动 和 社 会 保 障部 劳 动科 学 研 究 所 估 计 , “ 十五 期 间 , 按 目前 的就 业 弹性 和 每 年 7% ~8 %的年 均 GDP 增 长 率 , 劳 动力 需 求 量 为 28O 0 万 ~3500 万 , 自然减 员 腾 出 岗位 约 4000 万 个 。两 项合计 , 劳 动力 总需求 为 6800 - - 75o0 万 。 由此 可见 , 劳 动力供 求 矛盾 异常 突出 。而且 这种状 况将 延续 到“十 五”后 的相 当长 时间 内。 2. 城镇 失业 率已 超警戒 线 。虽 然 我 国 城镇 的 登记 失 业 人 数 为 600 多万 , 2001 年 的登 记失 业率 为 3. 6 %, 但 有 关专 家判 断 我 国的 城镇 实 际 失业 率 已经 超过 了 7%的警戒 线 年 底 , 城 镇失 业 和 下 岗职 工为 l5o6 万 人 , 占城镇 劳动 力的 比例 为 6. 9% , 而下 岗职 工 的再 就业 率 只有 35%。与此同时 , 再就业服务中心的下岗职工将陆续 出中心, 大部 分需 要重新 就业 , 党政 机关及 国有企 事业 单 位 还存 在 28o0 万 隐性 失 业 人员 。 因而 , 城镇 的实 际失业 率 ( 含 隐性 ) 当在 两位 数 以上 。一般 认 为 , 失业 率超 过 9. 7%时 , 就会 造 成重 大 的 社会 经 济 风 险 , 必须 采 取 紧急 措 施 。 3. 农 村 剩余 劳 动 力 冲 击 巨 大 。2000 年 末 , 我 国 农 村 从 业 人 数 为 4. 99亿人 。根据 全世 界 平均 的农 业 生 产 率 大致 推 算 , 我 国的 种植 业 最 多 只需要 4O0O万 - - 5000 万 劳 动 力 就够 了 。如 果 考虑 我 国农 业劳 动 生 产率 较低 , 再加上 其他 从业 方式 就业 人数 , 农 村 剩余 劳 动力 应在 1. 5 亿 2 亿 。依靠农村 自身来消化如此巨量的剩余劳动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 , 必然 要对 城镇 就业形 成 巨大 冲击 。 4. 就业 环境 恶化 、 就 业 质量 下 降 。在 劳 动 力供 给 远 远 超过 需 求 的 背 景下 , 就业环 境不 断 恶 化 , 就 业 质 量 持续 下 降 。 主要 表 现 为 : 劳 动者 就业 稳定 感下 降 , 在劳 动关 系上 劳动 者 处 于绝 对弱 势 的地 位 ; 企 业 违反 劳 动法有 关工作 时 间的规 定 , 随意延 长 工作 时 间 , 劳动 者 法 定休 息 时 间 得 不到保 证 ; 用 人单 位不 依法 为劳 动者 缴纳 社 会保 险 , 不 依 法 落实 就业 权益 。凡 此种 种 , 皆因就 业 困难 , 劳 动 者 大 多 只能 忍 声 吞 气 , 敢 怒 不敢 言 。 二 、 就 业 问题产 生原 因分 析 1. 经 济规模 与人 口规模 不 匹配 。经 过 25 年来 的改 革开 放 , 我 国经 济有 了飞速 发展 , 经 济 总 体 规模 迅 速扩 大 。但 因原 来 底 子 薄 、 基 础差 , 经济 发展水 平仍 然 相 当落 后 。 经过 坚 持 实施 计 划 生 育 政 策 , 人 口出 生 率 已经大 幅下 降 。但 因人 口的惯 性 作用 , 我 国人 口仍 然 在不 断 扩 大 , 与 人口规模相比, 经济规模远不匹配。社会经济活动对劳动力产生的需 一- -● 蒋晓光 求远低 于 劳动 力供给 。 2, 就业 弹性 持续 下 降 。根 据 国际 劳 工 组 织 的数 据 , 1975- - 1982 年 间 , 各 国 GDP 每增 长 1 个百 分点 , 就 业 增 加 0 . 5 个 百分 点 , 1982- - 1993 年 间为 0. 63 个 百 分 点 。在 我 国 1982- - 1993 年 间 , GDP 年均 增 长率 为 9. 3% , 就业 增 长率 为 3% , 就业 弹性 为 0. 323, 年均 增 加 1400 万 个就 业 岗位 , “八 五”期 间 GDP 增长率 为 11. 9% , 年 均就 业 增 长 率为 1. 3%, 就 业弹性 为 0 . 109 , 年均 增 加 就业 岗位 为 800 万 个 。“ 九五 ”期 间 , 就 业 弹 性约 为 0. 11。从投 资就业 弹性来 看 , 也呈 下降 趋势 , 2O世 纪 8O年代 为 0, 286, 1990-- - 1995 年间下降为0 . 063 , 1998 年仅为 0. 035。这些情况表 明, 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呈出就业 弹性迅速下降的趋势。经济高增 长 、 资本 高投入 并未 带来就 业 机会 的高扩 张。 3. 劳 动力供 求 存 在严 重 的结 构性 矛 盾 。 当前 , 我 国 的传 统 行 业 虽 经减员 , 但仍有大量的富余员工 , 与此同时, 一些新兴行业又缺乏高素 质的劳动力。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今年一季度全国89 个城市劳动力 市 场的 调查结 果表 明 , 由 于劳 动力 供 求不 匹 配 , 损 失就 业 岗 位达 152. 6 万 个 。 4. 城市化 进展 迟缓 。世界 各 国工业 化进 程 一般 伴 随 着城 市 化 水平 的提高 。我 国 由于城乡 分割体 制根 深 蒂 固 , 致 使工 业快 速发 展 过程 中 , 城市化进程滞后。至今仍有 62%的人 口在农村, 有占近 5o%的劳动力 从 事农业 劳 动 , 而 创造 的 GDP 只 占 15 %。2000 年 和 2001 年 , 我国第 二 产业增 加值 占 GDP 比重 分 别 为 50. 2%和 51. 2% , 工 业 增 加值 占 GDP 比重 分别 为 43 , 7% 和 44. 4% , 而 城 镇 人 口 占总 人 口 的 比重 分 别 只有 36. 2%和 37. 7%, 低 7~14 个 百分 点 。城 市化 进程 缓慢 , 导 致城 市 的经 济集 聚作用 未充 分发 挥 , 导 致第三 产业 相 对 落后 , 也 影响 了 劳动 力 的 吸 纳 。 三 、 减 缓就 业压 力的主 要措施 要 在较 短时 期 内彻底 解 决 我 国 的就 业 问 题 是非 常 困难 、 也 不 现实 的 。但 我们 必须对 就业 问题 的严 峻性 引起 高 度关 注 。增 加 就业 机 会最 主要 的途径是 保持 较 高 的 经 济增 长 速 度 。此 外 , 还 需 要 在 劳动 力 需 求 和供 给方 面采取 一系 列行 之有效 的措施 以减 缓 以致消 除就业 压力 。 1 实施 就业优 先 与 扶 持 政策 。 在今 后 一 段 时 间 内 , 要 以就 业 优先 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制定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 , 如产业 、 投资、 金融 货币等政策时把就业作为基本 目标予 以优先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和所 有制结 构 , 增加就 业途 径 , 积 极发 展第 三产 业 、 扩展 社 区服务 区 、 扶 持 中 小企业 , 以增加就业 岗位。从产业结构上看 , 既要 关注高科技 产业 发 展 , 又不能 忽视传 统劳 动密 集型产 业 发展 。从 解 决就 业 问题 角 度 考虑 , 目前还 必须 大力 发展 劳 动 密 集 型 产 业。通 过 推 行 就业 优 先 政 策 , 可 以 有效 阻止 就业 弹性 下降 , 甚 至提 高就业 弹性 。 对 于特 殊 群体要 实行 就业扶 持政 策 , 如 开展 职业 指 导 和专 门培训 , 鼓励 和 引导其 参加 非正 规 部 门和 社 区就 业 , 为 长期 失 业 者 提供 补 贴 和 创 造就业 计划 , 帮 助实现 再就业 。 2. 加快城市化进程。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是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城市化进程 , 既是解决“三农” 问题 的必 由之 路 , 又是缓 解就业 压 力的 重要 举措 。大 中小 城 市各 有 优缺 点 , 小城市进入门槛低 , 限制比较少 , 但经济集聚作 用小 , 所创造就业 机会 少 。而 大城市 限制 较多 , 但其 集聚 效应 强 , 辐射 作 用 大 。从 目前 要 急 于 解决就业问题角度来看, 主要应该发展大中城市 。因为大 中城市更有 利 于第三 产业 的发展 , 所提 供 的就业 机会 远 高 于小 城镇 , 更 有 利 于 吸纳 劳动力。小城镇的发展可以作为一项长期任务 , 而且( 下转第 79 页) 一7 7 维普资讯 《 经济师》 2003 年第 1l 期 ● 经 济研 究 ( 上接第 77 页 )应该 为 大城 市 配套 服 务 , 以形 成 城 市 体 系 。加快 城 市 化 建设, 须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 小城镇 协调发 展 , 推进 城市化 进程 , 促进 城 乡经 济协 调发展 。 3. 加强教 育和 职业 培训 。继 续大 力发展 高等 教育 和职 业培 训 , 全 力 实行劳 动预备 制度 , 既 可以 为 劳动 力 市场 培 养 高 素质 专 门人 才 , 又推 迟 了青年 就业 群体进 入劳 动力 市场 的年 龄 , 缓 解就 业供 给压 力 。 4. 实旆 阶段性 就业 。所 谓阶 段性 就业 , 是指 适龄 劳动人 口在某 一 个 或几个 特殊 时期 自愿退 职 回家 , 从 事 自己必 须 或 喜欢 的劳 动 , 等这 一 时 期结束 后再 重新工 作 的就业 形式 。例 如女性 劳 动力 在怀 孕期 、 哺 乳期 和 养育子 女时 , 完全退 出 劳动 力市 场 ; 青 壮 年劳 动 力 为 改变 自己 目前 不 满 意的就 业状况 , 选择 一段 时期 脱 产 接 受教 育 而 暂 时退 出劳 动力 市 场 ; 以 及在 某些 特殊 时期 ( 例 如照顾 子 女 和有 病 的 老人 等 ) 对就 业 状 态进 行 适 当的调 整等 均属 于阶段性 就 业 。实施 阶段性 就业 , 可 以有效 降 低 我 国 目 前过 高的劳 动力参 与率 。 如果我 国的 劳 动 力参 与 率 降至 发 展 中 国 家的 平均水平, 则可以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 7000 万以上。 随 着科 学技术 的发 展 , 知识 更 新 的速 度 越 来 越快 , 社 会 需 求 呈现 多 样化和 复杂 化 , 对 教育 培训 、 再 教 育和 再 培训 乃 至 终 身 的教 育 和 培训 的 需 要会 越来越 大 , 因为 暂时退 出劳动 力市场 的 劳动力 接受继 续 教 育 和培 训 , 不但 可 以提 高 自身 素质 , 还 可 以提 高 今 后 的生 活 质 量 和 工 作 质 量 。 实旆阶段性就业后 , 劳动力流动性加强, 会使企业更有活力。因此, 阶段 性就业 是有 利 于供 求双 方 的。 5. 完善 劳 动力市场 体 系 。建 立 高效率 的 劳动力 市场 体 系 , 完 善 劳动 力市场的运转效率 , 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 疏通劳动力供求信 息 , 为求职者提供真实的就业信息 , 为失业者真正实现市场就业提供条 件 , 使劳动力资源得到更为有效 的利用 。在建设劳动力市场体系 中, 重 要的是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 行业分割 , 以形成统一的、 信息流畅的劳 动力 市场 , 从而 有 利 于劳动 者就业 和再 就业 。 劳动力市场建设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完善劳动法规体系, 加强劳动 力市场监管力度 , 切实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 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 6.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提供有效 的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可以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和就业功能。在社会保障制度 的设计中, 既要防止保障水平过低, 保障面过窄, 起不到保障作用, 又要 尽量减少保障制度给企业在用人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 , 避免劳动者的逆 选择 , 使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从促进就业的角度来看, 养老 、 失 业 、 医疗等保险翩度必须打破城乡分割 , 将农村劳动力和城镇非正规就 业劳动力纳入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现行体制对就业 的抑制作用 , 从 而 有利 于劳动 者就业 和再 就业 。 参考 文献 : 1. 卫 中 . 当前 就 业形 势 和 “ 十五 ” 就 业 战 略 若 干 问 题 . 经 济 学 动 态 , 200: ( 12) 2 . 陈淮. 正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挑 战. 经济学动态, 2002( 11) 3. 赵 建 国. 经济增 长促 进就 业的 实证 分析 . 财经 问题研 究 , 2003(5) ( 作者单位 :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南昌 33000o)(责缟: 贾伟) ----79---- 维普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