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每年的秋招,关于“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可谓是每年都在说。仿佛我们的大学生到了毕业就成为“有困难:的群体。但真相到底是这样吗? 客观地讲,现在的大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多数大学生首先考虑的是找工作一是要公司好有发展前景,二是要到大城市,工作性质也不想工作,太累太苦。 就拿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每年到了秋招季,一天有好几个单位来招人。而在招聘现场,往往会出现招聘人员比前来应聘学生多的现象。在就业工作群里经常会有“招生现场学生不足,请火速支援”的对话。这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事情。 首先来说,现在选择考研的学生越来越多。普通一本院校,每年的选择考研学生高达到了50%以上,而每年考研的时间是12月份,那么就造成了这段时间是学生紧张复习的阶段,与前来招聘的单位产生了时间上冲突。学生不愿意长放下复习离开图书馆前往招聘现场浪费时间听宣讲会。大多学生的打算是等考研结束之后,如果考不取研究生再做决定。 第二是因为很多学生有慢就业的打算。所谓慢就业就是不急着找工作。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也都相当不错。父母给孩子的希望就是要找一个体面能够有发展前途的工作,如果找不到也不用那么着急,可以慢慢找。这样对毕业生来说,就有了一个在毕业与工作之间有一个缓冲期。 第三是由于相当一部分学生会选择考公务员,人数也越来越多。毕竟进入体制内工作是很多人向往的。考研、考公务员、加上出国留学,对毕业生来说选择的余地很多。 第四个原因是很多毕业生不愿意到一线去工作。一些大型的国企单位招聘毕业生时,首先会拍到一线甚至国外及偏远的国家去锻炼一段时间。即使是学财务、人力资源、行政管理、技术等岗位,企业也会要求学生先在生产线上熟悉流程,然后再根据个人意愿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流,这样就造成了很多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去浪费时间呆在一线,或者是到了偏远地方很难调到大城市的想法。 第五个原因是很多同学要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虽然学校一直在灌输“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但是在很多同学眼里却认为如果随随便便找一个工作签约,那么就会出现浪费几年时间,要找到一个能够有发展空间,适合自己的单位才是很多同学的首要考虑因素。 有的学校为了把就业数据做得好看,就会层层施压,一方面下达指标要求各个学院能够达到90%以上的就业率,另一方面呢,又要求不要做假。 但在实际过程中,负责就业的老师面对严峻地考核,为了完成就业目标,有时候会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可以这样计算一个数据,一般来说,一本院校的考研录取率在20%左右,就是说,还有一部分考研失败的同学,他会选择明年再考研,也就是所谓的“二战”。这一部分同学的比例占到了10%左右。因为他们不急着就业,准备明年考研,所以根本不可能签劳动合同或者交就业协议。再加上本身成绩不好,排在后几位,或者在学校里面能力很差的同学,很难找到工作,这两部分的人加起来,就已经超到了15%以上,可想而知,漂亮数据背后,到底有多少是真实的? 最后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现在最大的运行成本是人力成本。对企业来说,花大价钱招到一个人,必须是要能够能给公司带来价值的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招一个大学生的。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同时,智能化的时代企业都在想方设法减少人力成本,这与大学生扩招,毕业人数增加形成了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 最后小编建议,我们大学生应该尊重事实。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就要考虑到以后的规划。是考公务员还是考研?还是就业? 如果是就业,想从事什么样的行业,去哪一座城市工作,都是我们在校大学生要考虑的问题。 想清楚了这些,在大学期间就要紧紧围绕目标而付诸行动,为自己将来就业铺平道路。最终在就业时也不要有眼高手低的心态。 一般来说,就业后跳槽也是年青人的常态,我们毕业生选择第一份工作并不代表你将来一辈子就在这里工作。只要个人有能力,就会在社会上体现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