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每两年做一次针对各个国家博士研究生(PhD)的调研访谈,了解他们的 此次《自然》刊发最新调研报告和评述,略见一斑中国博士生的学习,工作就业和情感纠结等真情写照,值得关注和思考。 必看知道哪儿能获知最快、最精准、最适合我的出国深造机会,每周日本微信平台刊发就业。 调研结果显示,博士生在学位课程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和挑战,仅有55%的人对博士学位学习满意,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博士生满意度(72%)。由此可见,博士生自入学开始就对自己的学业、工作前途感到迷茫和无助。 为提高调研参与度和对问题的理解,此次调研问卷翻译成了中文,共有690名博士生回复了调研问卷,包括自我评述和表达了工作生活中困惑感觉。 对博士生学位的学习评价是客观、积极的。比如,与其他领域(政府和企业)相比,博士生课程和培训鼓励自由发现、创造力和对意外失败更大包容性。 多数人认为博士培养体制是“相对公平自由的,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喜欢的事情;有独立和创新机会”。 调研报告归纳说,博士生对博士培训体制的感觉是满意的,但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参见下图)。 有些博士生表示“不要在这儿读博士,没人帮你,没人理解你,甚至也有人抱怨说“压力太大,而且是来自方方面面,超出了个人的期望”。 比如,大多数所在科研机构或博士培训点都要求博士生至少发表一篇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论文,才可能获得博士学位。每个人都必须高产,这似乎是不可能诚实完成的事儿。 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全国博士生总数已达389518人。 业界人士认为,培养博士生数量已超过了国家目前教育体系或就业市场预期需要人数。要么对整个博士教育设施进行改革,要么减少招收博士生人数,否则未来博士生的就业越来越拥挤,造成资源和人才巨大浪费,甚至影响下一代精英的培养。 对于博士学位是否满意或有何想法?调研结果显示普遍感到“遗憾或后悔”。其中,22%的人表示将更换导师/主管;36%的人想改变研究课题/方向;还有7%的人想放弃博士学位学习;仅有5%认为博士学习好于预期。近乎半数(45%)的受访博士生表示攻读博士学位没有达到他们的理想预期。 业界人士则认为部分博士生一开始对博士学位抱有过高期望。部分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对科学充满了美丽而浪漫的幻想。当开始实验时,一旦项目遇到挫折或不顺,就异常沮丧和倍感无助。 那些打算退学的博士生更有鲜明的观点,认为如此多人为实现博士梦而拼命挣扎,说明没有为攻读博士学位做好思想准备,也得不到导师的指导,包括职业发展建议和心理辅导等。 情感问题成为了调研聚焦的重点和悲伤之处。调查结果显示40%的人表示博士学位课程让他们倍感抑郁或焦虑,希望获得他人的帮助和情感疏导。 然而,仅有10%的人表示能从家庭或亲朋好友那里获得支持和安慰,更多人则倍感无助或毫无希望。 在此类问题上,其他国家的多数博士生能够获得在情感方面的辅导和支持。这是一个严重的警示,值得关注和改进。参考下图: 在待人处事和彼此交流方面,调研结果显示与其他国家研究生相比,中国学生抱怨虐待问题更少,仅有15%的人说受人欺凌;而其他国家的研究生为22%。在举报歧视或性骚扰方面,中国博士生仅有12%,而其他国家的博士生则高达22%。 在工作压力和焦虑方面,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把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学习工作中了。53%的受访者表示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上。 由于在实验室里超长工作时间也带来了不良后果,45%的人表示不满意工作和生活之间的平衡,留给自己的时间太少、太少了。 也有博士生认为,每天在实验室里很长时间(11小时),每周6天。这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因为“加班干活儿”是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如果你喜欢你的研究课题,总希望竭尽全力尽快出结果或成果的。 像其他国家的博士生一样,我国的博士生同样担心毕业后就业前景。未来的一切仍然是未知数。 90%的博士生把职业不确定性列为最关注的五大问题之一。乐观的态度很重要。70%的受访者认为他们的博士工作和研究成果将大大地或彻底改变他们未来的工作前景。 尽管在学术研究领域的工作和就业竞争异常激烈,但在大学谋求一职位的梦想依然是有可能的。近70%受访博士生表示,毕业后最想在学术研究领域继续工作。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研究生仅有55%抱有同样目标和想法。参见下图。 可靠的就业和求职咨询能够缓解他们对未来的担忧和焦虑,但这种由衷的咨询建议并非总是有的。 调研结果显示,近一半的受访博士生表示他们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出就业选择;28%的人是家庭影响;只有29%的人说他们的工作是听从导师的建议;但是,46%的人表示对自己的就业指导并不满意,略感无助和无奈。 此次调研还发现研究生很难有充足时间和导师或主管(co-PI)交流他们关于就业或其他任何事情。 超过半数的人(52%)每周和导师/主管一对一交流时间不到1小时。现实问题是许多导师也没办法给学生足够的指导和帮助,他们自己也忙着申请科研经费和其他行政事务缠身。 越是有名气、有学术地位的导师(院士或院校长、系主任和主任委员等),由于行政和社会工作把本来应当给学生的时间都掠夺走了。尽管这不是普遍现象,却是最凸出的问题。值得关注! 调研中反馈比较极端问题是,研究生认为他们的实验室更像公司运营,不是高等教育场所。 导师是老板,掌握“生杀大权”。许多实验室有考勤打卡制度,记录每位研究生到达和离开实验室的时间。与其说是导师博士生关系,更像是老板和雇员的劳资关系。 在访谈中,研究生也陈述了导师同样面临着工作竞争压力,包括效绩考评和学术地位攀比,比谁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多等等。 与其他国家的博士生导师相比,中国的导师在非业务行政事务方面,实验室综合管理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似乎更为耗时和费尽心机。 也有导师意识到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的重要性。如此这样,研究进展和出成果几率越来越大。总之,博士生抱怨导师应在自己身上多花些时间,这是天经地义的,谁让您是博士生导师呢? 部分导师辩解说“我的确很忙,如果学生想和我讨论问题,我会安排时间或再找时间的。言下之意,主动和导师交流也是研究生必备的生存能力之一。 在中国学术界学好不易,彼此交流一下歪门邪道,无论是导师或研究生似乎“一点就通、一看就会”! 还是那句话,不良分子是极少数,却败坏了中国学术界名声和科学研究氛围。研究数据造假就是司空见惯的典型案例! 尽管面临各式各样的挑战,但博士生们仍然认为博士生的学习生活是最值得怀念和记忆深刻的。 27%的人认为在大学/学术环境里是最难得的时光。在那里,有对自己的聪明才的挑战;有创新机会;有和更聪明、更有趣的人一起合作和工作的机会。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后全国招生了首批18位博士生,40年天翻地覆的变迁,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普及化,更精英的博士教育体制应当更上一层楼,甚至几层楼。 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里,科学研究及推动社会的发展是不言而喻的。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全民教育素养的提高,更多优秀大学生会选择攻读硕博士学位,并继续在学术界工作一辈子。 应当将博士生培养作为国家科技战略发展的根基,不断夯实和稳固升级,时间会证明这是正确选择。社会也在关注博士们,政府更应当解决导师们难言苦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