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兰州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来源:未知 作者:观察员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23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强国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场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变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强国战略,是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一场面向全体学生和全体教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深度变革。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2015年6月2日“教育部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视频会议”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教高厅函[2015]59号)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就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素质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坚持实践育人,推动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自觉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秉承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弘扬兰大精神,强化开放意识,注重内涵建设,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执着的努力,健全人才培养标准,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以深入实施兰州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工程(“3468工程”)统领全局,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彻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立与“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三种人才培养类型相匹配的本科教学体系,健全“学术型、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体系。完善教学运行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长。

  把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加强基本条件投入和资源配备,突破人才培养薄弱环节,完善招生选拔机制,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专业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运行管理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就业创业能力”。

  把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立足点,集中校内教育、管理、服务资源,搭建社会合作共赢、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加强领导组织和统筹协调,努力营造统一领导、齐抓共管、开放合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形成关心支持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创新创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培育多位一体、多元发展、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创客文化”,设立校地共建、校际协同、校所合作、校企联动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2015年起全面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阶段性成果,形成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产生一批具有示范推广作用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果;到2020年建立健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更加紧密对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形成“科学合理、成效显著、覆盖面大、影响力广”且具有兰州大学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

  高度重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我校发展战略中的特殊作用,把深化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兰州大学于2012年成立了兰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领导小组(校教字〔2012〕34号)和兰州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委员会(校教字〔2012〕34号)。近期,学校将积极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主体责任,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部门牵头,学生处、团委、研究生院、人事处、财务处、科学研究处、发展规划处、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大学科技园和各学院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坚持“全员参与、全程跟进、分类指导、整体提高”的工作理念,实施“学生、教师、学院、学校”的联动机制,整合“校企、校际、校所、校地”等多种资源,积极构建学院、学校、国家三级组织体系。

  大力宣传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重要性,使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为全体师生的理性认知与行动自觉,成为创建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自觉。及时总结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选树学生、教师、学院的创新创业优秀典型,不断丰富宣传形式,积极培育创客文化,把创新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营造以创新为追求、以创业为途径、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宽容失败的氛围环境。

  探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年度报告制度,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情况列入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研究生教育质量报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自觉接受全校师生和社会的监督。将创新创业教育列入日常工作,进行长远规划,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在学院评估、学科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实践教学评估中,将创新创业教育列为重要考核指标,统筹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根据国家标准重新审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中要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构建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机制,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改进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思想价值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持续深入促进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逐步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指标体系,完善学科专业预警、退出管理办法。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鼓励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和时代发展的人才需求,与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政府机构建立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开拓多领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注重校校、校所、校地、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让不同的教育主体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鼓励学科交叉,推进校内、校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大力发展双学位、双专业和主副修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大类培养、“2+2”复合型培养、中外合作培养、校际交流培养、委托培养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资源共享,形成育人合力。

  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挖掘和充实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不低于国家基本标准的实践教学学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分别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和选修课程,纳入学分管理,逐步建设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依托精品资源共享课、视频公开课、MOOCS等在线开放课程, 探索建立学生网络学习的学分认定和转换制度。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品牌项目、优质教材,并与有条件的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联合开发培训项目和本土教材。设置创业系列专题讲座,开展企业家进校园、创新创业风采展等活动。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建设与课程深度融合的、多种介质综合运用的、表现力强的、内容丰富的数字化教材,倡导在线课程网络学习模式。鼓励教师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不断优化教学综合设计,完善讲授、辅导、实践、考核、反馈等教学环节,推动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建立多元、差异、灵活、综合的学业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避免终结性评价、应试评价、机械评价和单一主体评价。探索建立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评价的工作机制。

  加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国家理科实践教学平台,以及文科实验教学平台、临床实践中心建设,建立资源开放、合作共享、交叉培养机制,吸进优秀学生提前进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导师团队。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促进创业项目孵化,加强创业人员培训,做好创业资源对接,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培植链,培育一批品牌示范的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运行机制,严格过程管理,实行奖惩制度,规范学分认定。依托全国性和省级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举办校内各类专题竞赛。办好校内科技类、创业类、就业类学生社团,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以及科技文化艺术节等。

  面向全体本科生、研究生设立创新创业学分。探索“项目组、导师制、个性化”的培养机制,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等同于课堂学习,并建立制度予以保障。允许学生休学创业,放宽休学的年限,鼓励有条件、有项目的学生休学创业,为这部分学生制定专门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创业档案和成绩单,客观记录并量化评价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参与创新创业的本科生转入相关专业学习,优先推荐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突出成绩的学生为免试专硕生。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创新创业优秀个人、优秀团队、优秀学院、优秀导师、优秀项目等奖项,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奖评体系。

  校院、校外结合,校级层面注重通用性、院级层面注重专业性、校外层面注重应用性,不断丰富和完善分层次、分阶段提升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的形式、方法和内容。建设一支包括企业家、管理专家、创业者、专业教师、思想政治专职教师在内的专兼职师资队伍和导师资源库。完善教师入职培训和进修机制,建立相关专业教师、创新创业教育专职教师到行业、企业、研究院(所)和管理咨询培训机构挂职锻炼制度,设置最低学时数和挂职天数,构建全覆盖的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体系。完善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分配机制,支持教师以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自主创业等形式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引领学生创新创业。

  落实“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基本要求,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规范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搭建创新创业线下和线上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做好学术科研训练、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创新交流与培训、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孵化、专利申请与产业对接等。培训并指导学生学会撰写个人成长计划、研究报告、论文和商业计划书等,主动引导学生开发创新创业能力、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并有计划地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依有关规定,合理使用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积极支持品学兼优且具有较强科研潜质的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单列经费计划,专门用于创新创业教育,并逐年提高经费投入比例或额度,以多种形式支持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并制定专门的管理办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未来3-5年内,建设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我校众创空间,有效整合校内所有创新创业资源和条件,为学生搭建专业化的指导、培训、项目和企业孵化的综合平台。条件成熟时,结合我校专业特点和国家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方向,探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推动应用学科和专业发展,着力培育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高层次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