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事,民生当头。过去的一年,围绕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领域,我市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尽力解决好上学、出行、就医、就业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绵阳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攀升。市两会期间,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共享发展成果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热议的话题。 今年,我市提出,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不懈追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共享发展成果,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继续实施一批民生实事项目,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于细微处感受到发展的“温度”。 2019年,我市共实施省、市级民生实事52件。其中,省级民生实事27件37个项目,主要包括教育助学、扶贫解困、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文化体育等类别,共投入资金47.72亿元;市级民生实事25件共43个项目,主要包括金秋助学、综合环境整治、社会治理、灵活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类别,共投入资金38.24亿元。 截至12月下旬,市委目标绩效办组织进行了复查核实,省级、市级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基层社会治理,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众人拾柴火焰高,力量凝聚在一起,往往能衍生出基层治理的巨大能量,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应当倡导一种人文化的管理方式,引导市民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与治理。”黄梅代表在城市治理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以目前市内重污染天气机动车尾号限行的管理措施为例,指出城市治理离不开市民的认同与参与。她建议,政府部门要善于引导,通过人性化的宣传与提示,让市民理解城市治理的办法措施并主动参与进来,探索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社会治理模式,让城市治理贴近群众生活,切实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道路资源等客观因素限制,“停车难”成为许多市民出行头疼的问题。对此,樊军委员建议,要从规范入手,加大对乱停乱放行为的整治力度,加强地下停车场和临时停车位的标识度,取缔部分狭窄路段的临时停车位。同时,还应该加强停车场所的智能化和联动管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公共停车场。 学前教育一直是市民重点关注的民生大事。近年来,我市在推进学前教育基础建设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公办幼儿园、民办普惠性幼儿园的各方面建设情况却依然不能满足需求,“入园难”的问题突出。肖兴梁委员认为,市委、市政府在顶层设计层面要强化领导,形成共识,摸清各区闲置资源,结合需要,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给予“政策绿灯”支持。同时要加大投入,完善市区两级政府激励奖补资金分担机制,加强幼儿园的资金保障,让更多的幼儿园学位能够开放。(绵阳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