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摘要 地质文化是全体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是服务国家地质工作,推动保障行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高地勘行业支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地质文化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是由行业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一系列元素组成的文化体系。本文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事业引领,产业跟进,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期为我国地质文化的建设、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地质文化是地质人的精神家园,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支撑。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对于服务国家地质事业,保障行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笔者从宏观战略角度,对地质文化概念、属性和发展思路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 从文化的综合定义和演化历史来看,“文化”一词包含了很多内容,也可以做多种划分。广义上讲,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知识、信念、道德法则、风俗、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近年来,地质文化建设的使用频率日渐提高,但它的内涵目前还没有达成明确共识。诠释地质文化建设概念,应该遵循“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地质文化建设”的路径。与文化的概念相对应,地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地质文化应包括精神层面、制度(行为方式)层面、物质层面,狭义的地质文化仅包括精神层面。准确理解地质文化的内延和外涵至关重要,理解的太宽就会显得不着边际,失去重点;理解的太窄,又不能充分发挥地质文化的功能。 笔者认为,地质文化是以国家地质工作为背景,以地质科学为内涵,以全国地勘行业职工群众为重点并面向全社会公众传播,以推动地勘行业发展为基础,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为根本,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时代特征、实践特点的一种文化形态,它始终与国家地质事业发展相生相伴,与社会公众社会生活息息紧密相关,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地质文化的基本属性有以下三个方面(图1): 地质文化属于行业文化,是地勘行业在长期的发展实践中,所产生、凝结、积淀和形成的价值观念、精神力量、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等内容。地勘行业职工既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也是地质文化的传承者、享受者。地质行业文化着眼于服务行业建设,在统一目标、凝聚力量、约束行为、激发能量、形象美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就是传统地质文化的核心与精髓。有了这种精神支撑,我国地质事业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地质文化就是研究地球,调整人与地球的关系,在开发利用地球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由一系列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组成的地质科学文化体系。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思想是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概括和提升。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地质文化的科学属性的传承和弘扬,是地质科学事业创新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大众文化是一种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社会公众为对象的社会型、大众化的文化形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质工作已由主要为矿山建设和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扩展到同时为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服务。社会公众也对生存环境、地质灾害、资源国情等方面相关的地学知识与信息日益关注。因此,地质工作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地质找矿上,而且渗透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学习了解地质文化知识成为社会公众越来越迫切的需求,这也为地质文化的大众化普及和传播创造了条件。纵观全球,以地质科学内涵的地质文化产品和文化作品的创意、创作浪潮风起云涌,文化创意产业取得巨大成功,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质文化已经成为社会大众的“身边文化”,其大众化属性越来越显现。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正确界定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是前提,这关系到地质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和效果。地质文化与国土资源文化、地球科学文化之间既紧密联系,又在内涵和外延上进行区分。国土资源文化与地质文化都具有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但覆盖范围不同,体现着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地质文化是国土资源文化的一部分。而地球科学文化只具有科学性和大众化的属性,不具有行业文化特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要大于地质文化和国土资源文化(图2)。 近年来,关于地质文化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探索层面,对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的研究鲜有提出。依据质文化具有的行业性、科学性和大众性三个基本属性,本文尝试提出了地质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但由于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限制,本文难以提出具体的实施细节,只能提出一个基本框架,以作抛砖引玉之用,见图3。 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生活的前提准备。随着地质工作与经济社会结合越来越紧密,使得地质文化资源逐步扩展到地质科学、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的所有领域。地质文化资源泛指人们从事地质文化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制作、文化产业开发,以及文化普及、传播活动所能利用或有利用潜能,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自然因素和其他任何因素的总和。大体上可以分为精神类和物质类资源两种形式。地质文化资源具有全球性、共享性、产业性、永续利用性的特征,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地质文化载体是指以各种物化和精神的形式承载、传播地质文化的媒体和传播工具,它是地质文化得以形成与扩散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载体,指行业内外部,正式或非正式的组织团体、职工及有关社会公众;②内部环境载体,指行业内部各单位的外观和内在环境,如生产办公环境、人际氛围等;③文化设施,指教育设施、文化场地、体育及娱乐设施;④文化活动,指文娱、体育、竞赛、知识性和趣味性活动;⑤文化媒体,指各种文化产品、作品、标识等。无论是发展地质文化事业,还是创新培育地质文化产业,都离不开地质文化的载体的支撑,但由于两者的生产目的、资本来源、机构性质、运营机制的不同,在载体建设上既有共性部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 地质文化队伍是指在地勘行业内部、外部从事地质文化资源建设、文化队伍教育培训、地质文化产品创作、制作,以及从事文化管组织理、市场运作的专职、兼职人员,是地质文化的创造者、生产者、传播者和接受者。目前我国地质文化队伍的总量不足,结构有待完善,创作及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培养一支品德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能够胜任地质文化建设不同管理工序需要的专职或兼职地质文化队伍是地质文化建设创新发展的根本保证。 地质文化机制是制度、工作程序、规则的有机联系和有效运转,贯穿于地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组织领导,包括行业管理部门、各种学会、协会之间的联系和组织协调;②机制建设,包括发展规划的制定和落实,表彰和奖励机制,地质文化建设的评价机制,地质文化的创业与扶持机制;③经费投入,政府投入力度、社会资金投入渠道。没有科学有效的地质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地质文化建设就难以形成整体合力。 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坚持行业统筹、资源先行、事业引领、产业提升、重点突破,全面发展的战略举措,逐步构建我国地质文化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决策部署,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政策、制度亦相继出台,为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外部发展环境日益成熟,地勘行业内部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始终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新形势下应当充分运用行政管理、项目部署、业务联系、技术指导等手段,科学指导和有效引导地勘行业加强地质文化建设,打造协调互动、融合发展的整体合力。①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国土资源部明确文化建设归口管理的司局,统一协调指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并提供咨询和建议;②实施政策引导。重点健全完善加强地质文化资源挖掘集成整合、文化队伍教育培养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夯实上游文化发展的基础,为下游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条件;③项目安排部署。依托文化项目的规划部署,引导全国地质文化建设合理布局,引领地质文化建设发展方向;④组织开展行业精神、核心价值理念共性等问题的总结凝练,提升行业社会形象。组织开展地质文化建设理论研究,为地质文化实践提供指导。 地质文化资源是地质文化建设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也是地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载体,没有地质文化资源的积累和丰富,地质文化作品、文化产品的创作、制作就无从谈起,地质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是地质文化资源大国,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必须坚持资源先行的原则,只有文化资源先丰富起来,才能使文化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要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专业性调查研究工作,使其成为重大地质文化建设工程的先导;二是加强地质文化资源的挖掘与集成整合,建设地质文化资源专题数据库,为文化产品开发提供基础信息平台;三是发掘提炼地质工作成果的文化元素,着力做好技术成果资料向地质文化资源的提炼转化工作。 文化事业是为国家政治、经济、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起服务作用的,具有基础性的特质,是引导整个文化进步的先锋性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文化事业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地质文化事业的引领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现社会公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保障。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文化服务;二是引领地质文化的发展方向,起到聚焦热点领域,发挥弘扬、引领主旋律的特殊作用;三是发挥文化发展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下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资源基础、队伍保障、方向指引、技术支撑和精神动力。 文化产业是以创新、创造、创作为根本手段,以文化内容和创意成果为核心价值,以知识产权实现和消费为特征,为社会公众提供独特文化体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产业或行业集群,它与高科技性、新兴性和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是提高国民素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根本途径,还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有于增强文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是提升文化产品的科学内涵、科技含量,尽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的地质文化精品;二是加强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运作和推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三是提高文化产品的吸引力,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精神文化的需求,加快推动地质文化的普及传播。 一是行业精神文化的突破。凝练行业精神与核心价值理念,在新形势下赋予“三光荣”、“四特别”精神以新的内涵,增强地勘行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豪感;二是地质文化产业化的突破。要紧密围绕行业生产生活、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地质问题、社会公众普遍关心的地质现象,创意、创作一批技术含量高、内涵深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的地质文化产品;三是理论成果的突破。地质文化理论研究取得显著成效,以科学理论指导地质文化建设新的实践,为地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不断加强地质文化资源建设、队伍建设、载体平台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为地质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调动和引导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和社会公众关心、关注和积极投身地质文化创作、传播,特别是通过文化产业能力的提升、重点领域的突破,带动地质文化建设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全国地勘行业干部职工共有的精神家园。 段怡春,陈萍.2007.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在优势和对策,9(1):27~30 马伯永.2009.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发展对策.中国地学哲学委员会论文集 张中伟.2007.地球科学文化肩负的三大使命,中国地质教育,32(10):102~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