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莱芜区凤城街道庞家岭棚户区改造工程建设工作已接近尾声。 (本报记者张铭摄) 2019年,莱芜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年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到43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83.5%。37件民生实事基本完成,23项民生政策实现与济南原有区等高对接,惠及群众22万人。 一项项民生工程、一件件民生实事,正在为民生“加码”、为幸福“加速”、为生活“加温”,交出了一份群众认可的民生答卷。 一路通,百业兴。乡村振兴,要从“路”上抓机遇。去年以来,莱芜区立足“早、严、实”,推进“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投资2.79亿元,实施提档升级104.11公里、自然村通达10.59公里、养护工程234.01公里。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犹如一根根“毛细血管”遍布莱芜大地,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羊里镇,是莱芜区有名的农业大镇。自开展“四好农村路”三年集中攻坚活动以来,羊里镇党委政府勒紧财政裤腰带,投资8600万元高质量改造农村道路32条。在此基础上,与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规划等相结合,促使雪赢村虾莲共生项目、隆运蒜黄加工合作社等一批特色种植农产品在市场走俏,羊里镇北部旅游大道则连片带动一线五村的特色种植采摘园,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 每年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支出,莱芜区一个接着一个的大手笔建设与投入,既指向群众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又瞄准百姓日常生活的“关键小事”—— 探索打造森林水城,在城区实施河库水系联通工程,实现活水进城、引水润城,增添生态底色。 提升城市颜值,加快改造城市污水管网,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城市主干道修复及提升改造工程,既美化了城市的“面子”,又夯实了城市的“里子”,推动了城区环境、功能的提质升级,让老百姓享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启动新一轮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让更多群众住上新房子、享受新生活。 如今的口镇,不少村民已告别了以往脏乱差、臭气熏天的“茅厕”,免费用上了干净方便的卫生间,这得益于莱芜区农村改厕和生活污水一体化处理工程的全面实施。人居环境改善了,污水净化后可重复利用,赢得村民交口称赞。这也是莱芜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2019年,莱芜区始终把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作为落实“生态立区、实业强区”发展思路的稳定之基,民生质量持续改善。 莱芜区先后组织“春风行动暨农民工招聘会”等各类招聘会,提供岗位2.1万个,达成就业意向10500人。全年共完成就业创业培训6528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932人,失业人员再就业6006人,超额完成就业创业各项任务指标。 改扩建幼儿园8所;实施21所中小学操场规划建设项目;实施中小学生营养午餐配送计划,先行试点11所城内学校。 推出医保惠民系列举措,到市内59家定点医疗机构不再办理转诊手续,住院报销比例提高10%;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现二次报销;有序更新各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设施,提升诊疗水平;创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治示范区。 变输血为造血,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争当脱贫户、致富户。去年8月份,莱芜区探索实施“积分制”扶贫方式,以量化积分管理助力脱贫攻坚。 寨里镇作为莱芜区“积分制”扶贫工作的先行试点,率先成立“幸福积分”爱心驿站,贫困户可凭每月所得积分到驿站兑换商品。积分则是通过帮扶责任人对照“产业管理”“孝老敬亲”“人居环境”等6项内容逐一打分获得。同时,还设立孝善扶贫基金、扶贫专岗,全面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实现“智志双扶”。效果显而易见,2019年,寨里镇的320户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且未出现返贫现象。这正是莱芜区创建积分制扶贫、孝善扶贫、扶贫专岗等扶志工作体系的成功案例。渐渐地,“积分制”扶贫工作覆盖全区13个镇(街道),从而成就了辖区内省、市级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 与此同时,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莱芜区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510元/月提高到685元/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4200元/年提高到5480元/年;贫困人口特惠保险标准由每人183元提高至220元;贫困户新建危房补助标准由1.5万元/户提高至2.5万元/户。除此以外,高龄老人、残疾人、失独伤残家庭等补助标准也都有大幅度提高,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保障和改善民生永远在路上。更优质的教育、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是每个市民的渴盼。新的一年,莱芜区将持续不断发力,紧贴民意,朝着不断为人民增添福祉的目标阔步前行,绘就“幸福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