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起学,就不了业,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养不起老,干脆死了算了----唉墓地都买不起 从短缺经济到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改革开放初期什么都短缺,所以对经济实行规模性扩张,迅速生产大量生活必需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求。到现在为止,国家统计局统计的300多种产品基本上都供求平衡,一部分供大于求,还有一部分生产其剩·但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了新的短缺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短缺。我们今天所说的民生问题,已经不是温饱层次上的民生问题了,上学难、就医难、出行难等都涉及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从平均主义到收入差距扩大。改革开放初期,党的十二大、十三大报告都在讲打破平均主义,当时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障碍是大锅饭,所以提出打破大锅饭,拉开收入差距,引进竞争机制,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等。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收入差距的扩大逐步跨越了合理的区间。最近几年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这一趋势还在朝巷继续扩大的方向发展,所以任务不再是拉开差距,而是控制差距。 从低成本劳动到产业结构升级。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的一个比较优势就是劳动力,我国在资本和技术上并没有多大优势,靠着劳动力的无限低成本供给,我国的产品走向了全世界,我国成为了世界工厂。现在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理论上计算,农村还有2亿剩余劳动力,但能够转移出来的多数在30岁以下,而现在农村里剩下的已经没有多少年轻人了,农业已经成为老年人的产业。现在南方乃至全国都出现了民工荒的问题,这种趋势会推动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升级。“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 经济增长从依赖投资和出口转向扩大国内消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特点是高投入、高出口、高增长,外贸顺差一直被发达国家当作问题来向我国发难。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也看到,这种模式是很不稳定的,一碰到国际风波的冲击就会出现巨大波动。在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出口曾连续11个月负增长,为了保持中国经济在今后二三十年还能够持续稳定的增长,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必须扩大国内消费。一个大国不能像东南亚那些小国一样,把增长的筹码押在出口上,像美国、日本这些人口大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30%左右,而我国一直高达将近60%,所以扩大国内消费和解决一系列的民生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 大学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原因如下: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落后,没有市场意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生所学专业不符合市场需求,出现了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社会壁垒,就业市场分割的现实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 劳动关系问题。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依法所确立的劳动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矛盾日益显现。从具体原因上来说,主要表现在: 一是政策失当。有的企业在制定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时,不以《劳动法》、《工会法》及其他有关法规、规定为依据,而是自订“土政策”,有的劳动合同还留有一些“盲点”,给日后劳动争议留下了隐患。 二是操作失范。一些企业在落实工作中,不按民主程序办事,不尊重职工代表的意见和职工的民主权利,制度不规范,约束性少,随意性大;当职工表示不满时又强制推行。 三是领导失职。有些领导对职工提出的一些敏感问题思想上重视不够,官僚主义严重,对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和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推诿应付、漫不经心;对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无所作为、无所用心,对职工的来信来访敷衍塞责、草率处理,失去了缓解矛盾的良好时机。 四是调处失策。当劳动争议处在萌芽状态时,一些领导,包括个别工会干部法制意识淡薄,不是按政策、按规定,也不贯彻“改革无情,操作有情”的原则去处理,而是简单粗暴,随意处置。有的虽有良好的愿望,但由于采取不恰当的办法,造成干群情绪对立,最后爆发了群体性事件。 五是理解失真。有些职工对政策缺乏正确理解,这主要是因为在实施改制时,宣传政策覆盖面不够,有的宣传也不透,职工在误解的情况下发生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