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手艺介入民生,不仅可以提振民族民间传统手艺,而且有助于改善民生、搞活经济、建设美丽乡村。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高家堰村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独特的植物资源,走园艺兴农之路,大力开发盆景产业,闯出了一条手艺致富的路子,还带动了周边村镇的发展。盆景手艺介入民生后,有效地改善了高家堰村的产业结构,带来了村民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实现了文化的重构。这种手艺、民生、文化互动发展的模式,值得手艺富集的农村地区借鉴,对于新时期美丽和谐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 盆景工艺在武陵山区是新生型手工技艺。它是以植物、山、石、水、土等为素材,经盆景师构思设计、培育养护、造型加工,将大自然的物华丰神之美浓缩于盆中的植物造景艺术。在武陵山区,气候温润潮湿,植物多样性突出,各种异木奇珍丰富,适宜各式盆景开发。迄今开发的盆景形态有树桩盆景、山石盆景和水旱盆景三大类型。 树桩盆景以树木为主,以山石为陪衬,通过园艺栽培和攀扎、修剪、造型等手艺加工,在盆中表现林木葱茂之美,其中金弹子、马林光和小叶黄杨等盆景享有较高声誉。山石盆景以山石为主材,以山水景象为模本,通过精选、裁切、雕凿和拼接加工,组合于浅口盆中,呈现悬崖绝壁、险峰丘壑、翠峦碧涧等山水景象,其中武陵穿孔石盆景最富地方特色。水旱盆景以植物、山石、水、土为材,通过布局、加工,采用山石隔水土的方法,在浅口盆中表现自然山水景观之美。 高家堰盆景因产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高家堰镇高家堰村而得名,主要采用丝扎蟠绕与精修细剪相结合的造型手法,表现武陵山区自然景观和山水形胜之美。其中,树桩盆景造型古朴谨严、虬曲多姿;山石盆景悬如倒垂,陡胜天险,以雄伟气势取胜。高家堰盆景通过跃枝、飘枝、摊枝等枝条造型,或重现古树的自然形态,或彰显树种的个性特征,力求再现大自然的山林野趣,突出盆景造型的主题性、层次性和多变性,特色鲜明。 高家堰村地处鄂西咽喉,东可达武汉,西能通成渝,沪蓉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境内山川交织,河谷纵横,清江支流丹水穿村而过。现在的高家堰村由原高家堰、城子口、铜宝山3个自然村合并而成,全村共有8个村民小组,723户2450人,其中土家族人口超过45%。上世纪80年代以前,高家堰村农耕方式还是人力与畜力相结合的传统耕作模式,村民主要种植苞谷、红薯、大豆、土豆等传统粮食作物。由于人均耕地面积有限,全村基本上处于贫困状态。为了摆脱贫困,高家堰村村民开始谋求产业转型。 上世纪80年代初,一些村民抓住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丰富而独特的植物资源,尝试开发盆景产业。经过近40年的摸索发展,如今已形成了以高家堰村白果坪为中心、沿318国道近2000米长的盆景根艺专业化市场,并从“以户为店”“以路为市”的发展模式走向了“公司+农户,建设大市场”的规模化经营。 高家堰村是一个典型的因手艺介入民生而致富的乡村,手艺的介入不仅改变了全村的产业结构,改善了民生,而且助力全村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的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村民生活的改善。随着盆景产业的兴起,高家堰村一改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为园艺苗木栽培,并形成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生计方式、可观的经济收入,吸引了外出务工的村民回流返乡,特别是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表示愿意返乡创业。近年来,从高家堰村走出的大学生中,约有10%的人毕业后选择返乡从事盆景产业,他们带来的是发展产业的新理念、新视野、新的销售方式、新的技术。比如,高家堰村盆景大户邓青山在大学所学专业是农学,在他看来,村里发展盆景产业有很多好处:一是盆景产业在农忙时需要大量零工,这给本村和周边乡镇的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二是盆景上盆时需要腐叶、泥土和肥料,刺激了盆景配套产业的发展;三是现在流行网上销售,买卖之间需要物流,又带动了周边物流行业的发展;此外,盆景盆、包装箱、餐饮业、土地流转等都可与盆景产业相勾连,这又催生了更多行业,为更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文化生态的修复与生活观念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高家堰村的文化生态也实现重构。盆景产业带来的不仅是全新的生活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正在改变人们固有的传统观念。高家堰村人观念最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教育、婚姻、投资理财等方面。在教育方面,村民们推崇有文化的人,人们比以往更加重视教育,十分注重对子女的培养和智力投资;在婚姻方面,长辈对晚辈的选择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择偶双方更加看重对方的文化素质和品行,婚礼程序趋于现代化;在投资理财方面,村民以前有钱了就存在银行里,现在更愿意把赚到的钱用于扩大再生产;在休闲方式上,从以前的拉家常变成了现在的看电视、上网、发微信、跳广场舞等。 乡土文化的回归与重塑。在现代化和城市化浪潮中,乡村生活正日渐失去原有的乡土味和文化特色。如何重建乡土文化,重塑乡土文化价值,赓续乡村民俗文化生态,高家堰村通过乡土文化的重塑与新乡土文化的建构,对此作出了很好的回答。高家堰村因盆景而兴,因盆景而活,因盆景而富,这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对乡村生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高家堰村整体的乡村生活理念之中,“勤劳”“和为贵”“和气生财”等传统价值观念,因现实互利共生的产业经营理念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和彰显。若要问村民发家致富什么最重要,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强调勤劳和互助的意义。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村民深刻地意识到,只有加强互助和联合,才能形成产业一体化,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把产业做大做强。 高家堰村的村民们团结互助的意识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共同勤劳致富的氛围里,很少有“懒汉”现象。笔者在入户访谈中发现,村民们在谈及自己致富成功的要素时,多次提到“勤劳”一词。自合作社成立以来,村民们更加认同以和谐为内核、以抱团取暖为形式的营销文化,虽然平常盆景的生产和销售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但是一家有事、多家帮忙依然很常见,即便相互之间是商业竞争关系也不影响“和气生财”的大原则。 同时,村集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乡村文化建设,经常开展创建“文明村”“十星文明户”以及评选善行义举榜、孝道红榜、乡村贤达榜等活动,对提升村民素质、重塑乡村生活共同的价值观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引导村民崇尚科学和诚信,形成了以“文明、健康、环保”等为内核的新乡土文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武陵民族地区手工技艺生态化保护与社会经济互动发展研究》(项目号13BMZ067)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