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中国民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民生是一饭膏粱, 维系万家; 民生是油盐柴米, 关乎大局。 从关注民众基本生存诉求到关注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问题, 党和国家始终将民生放在国计的同等地位。 十七大以来, 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党和国家已明确,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经过 60 年的发展, 我... 60 年中国民生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民生是一饭膏粱, 维系万家; 民生是油盐柴米, 关乎大局。 从关注民众基本生存诉求到关注民众较高层面的社会福利问题, 党和国家始终将民生放在国计的同等地位。 十七大以来, 党和国家将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关注民生、 重视民生、 保障民生、 改善民生, 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 党和国家已明确, 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更加注重社会建设,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 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 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经过 60 年的发展, 我国民生面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版选取民众收入、 医疗、 养老、住房等方面的小故事, 管窥这些喜人的变化, 展现我国劳有所得、 病有所医、 老有所养、 住有所居的成就。 编 者 住有所居 危房户王泽珍告别木屋迁新居 本报记者 汪志球 依着青山, 傍着溪水, 在贵州省余庆县白泥镇满溪村冯家河坝上队, 一栋漂亮雅致的“黔北民居” 依偎在一片金色的稻穗里, 小青瓦、 坡屋面、 穿斗枋、 雕花窗、 转角楼、 三合院、白灰墙, 建筑风格独特, 文化气息浓郁。 每每凝视自己的新房, 86 岁的村民王泽珍就激动不已, 说自己感觉像在做梦,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 老人回忆, 自己 19 岁嫁进满溪村, 刚开始住大户人家的柴房。 新中国成立后, 分到一间不到 40 平方米的木屋, 终于有了自己的家。 生活好转时, 还特意进行了几次翻新加固。 但 60 年过去了, 无情的风雨侵蚀了曾经的“新房”, 去年政府鉴定, 房屋大部分木头已经腐朽, 主体已开始倾斜, 属一级危房。 “住这样的房子, 最怕刮风下雨, 家里所有的锅碗瓢盆都得用来接雨, 房子还晃得厉害,晚上都不敢睡, 生怕一下子就塌了”, 王泽珍说。 因为无钱建新房, 老人和大孙子一家只好小心翼翼地住着, 5 口人挤在一起。 今年 3 月, 贵州省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农户重建或维修危房, 可获得政府 3000元至 2 万元的补助。 危房改造让王泽珍老人“梦想成真”。 有了政府补贴, 老人和大孙子又筹了一些钱, 盖起了一栋黔北民居, 上下两层楼共 300 多平方米。 “60 年了, 国家的发展太大太快了, 可是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咱老百姓, 从分房到出钱补 贴自家建房, 让农民也享受到国家发展的成果。” 老人动情地说。 劳有所得 矿工陈日新收入节节升高 本报记者 安 洋 刘鑫焱 74 岁的陈日新曾是同煤四台矿的一名采煤工, 早已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40 年前, 陈日新进入同煤集团, 成为一名采煤工, 同村的人还很羡慕, 因为“下窑” 能有固定收入。 当时,陈日新每月工资 80 多元, 要养活 8 口人, 日子过得还凑合。 “当时, 每次下井只有两毛钱的坑费。” 线 年, 当时已经六级工的他已经到了 200 多元, 其中“坑费” 已经涨到 6 毛钱、 再涨到 2 元。 3 年后, 因年龄偏大, 老陈已经不适合下井了, 从生产一线 年正式退休,现在退休工资 1500 元。 他得意地说: “我儿子赶上了更好的时候, 收入比我要好得多。” 老陈的 4 个儿子都是四台矿的一线工人: 老大陈风广是一名掘进机司机, 老二陈风胜是机掘预备队队长, 老三陈风有是综采一队机电副队长, 还是矿上的“首席员工”, 老四陈风杰是一名井下机电检修工。 他们中年薪最高的达到 9 万元, 最低的也有 5 万多元。 老二陈风胜, 在兄弟中“官” 最大, 工资也最高。 回想自己工资“进步” 的历程, 陈风胜感触颇深。 1985 年, 19 岁的陈风胜到矿上工作, 当时还叫“农民轮换工”, 每月能挣一百七八十元。 后来工资一直在涨, 但是在“慢车道”。 到上世纪 90 年代, 同煤集团开始实行“定岗” 制度, 干什么活, 挣什么钱; 干多少活,挣多少钱。 工资待遇向“苦”、“脏”、“累”、“危” 工种倾斜, 陈风胜工资增长进入“快车道”。陈风胜的工种可乘最高系数 6. 0, 工资自然水涨船高。 到 2003 年, 陈风胜年收入已经 4 万多元。 其后, 陈风胜的工资增长进入“特快车道”, 随着岗位的变化, 5 年间平均每年增长了 1万元, 现在达到 9 万多元。 谈到现在的生活, 老陈很满足, 衣食无忧、 日子舒坦。 病有所医 农民李足花治病拿药可报销 本报记者 邓 圩 “建国后, 我们看病全靠邻村一个赤脚医生开药打针, 小病小痛一般都忍着, 大病只有到 70 多公里外的县医院看。现在不一样了, 村卫生室能打吊瓶了, 乡镇卫生院能做小手术了,很多学医的本地人回到卫生院做医生, 技术也不错。 我们当地人生孩子都去那里。” 60 岁的广东翁源县铁龙镇下丘村村民李足花对医疗条件的变化深有感触。 几年前, 李足花参加了新农合, 一年只要交 10 元钱。 头痛感冒不用忍着了, 直接去卫生室看病拿药。“去年 10 月突发脑中风, 卫生院及时抢救, 再转到市医院后续治疗, 没有落下病根。 花了 6000 多元报销了 60%, 新农合真是帮了我大忙。 感谢政府。” “救护车一响, 肥猪白养”, 在农村, 养猪挣钱顶不过一次看病费用。 新农合的出现, 成了农民的“健康保护伞”。 2009 年广东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 97. 5%; 上半年 717. 3万人次受益。 广东省新农合办公室主任王来渝说, 在省级财政补贴新农合的同时, 全面推行普通门诊统筹, 新生婴儿随参合母亲享受新农合保障。 正是这项政策, 让肇庆怀集县中洲镇三联村民覃花娇在县人民医院分娩后, 双胞胎女儿也得到合作医疗补偿 2942 元。 1997 年以来, 广东连年投入财政资金, 重振因资金和人才短缺网破线 年, 广东省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共投入农村卫生专项资金 6. 3 亿元。“十一五” 期间, 每年继续安排 1 亿元对经济欠发达地区乡 镇卫生院建设、 装备给予补助。 广东省卫生厅厅长姚志彬表示, 明年广东省新农合筹资水平要达到最低每人每年 150 元。 老有所养 五保老人王光鹏每月领养老金 马跃峰 郭小雷 秋高气爽。 走进绿树掩映下的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牛庄镇敬老院, 只见一排排崭新的房屋上面太阳能热水器闪闪发光, 门球场、 游艺室、 健身房里笑声朗朗。 问起老人今昔生活的区别, 70 岁的王光鹏说: “这个我最有发言权。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 养老就是吃大锅饭。 改革开放后, 由村民小组凑粮食、 柴草, 养活五保老人。 从 2004年开始, 政府直接给敬老院拨钱, 我们直接领零花钱。” 在敬老院里住了 15 年的周冠庆说: “这里一日三餐的饮食免费供应, 还讲究营养搭配,服务人员比亲生儿女还亲, 这是多少辈子都不敢想的事。” 敬老院院长代庆春介绍, 从 2004 年开始, 东营市实行市、 区、 镇三级统筹, 直接给敬老院拨钱, 每个五保老人每年 3400 元的供养经费, 其中 400 元是零花钱。 此外, 政府对 70 岁以上老人进行补助, 很多老人也都上了养老保险。 “从养儿防老到国家养老, 说明咱国家的底气足了, 老年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代庆春说道。 近年来,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东营区按照 100%供养的标准, 实施了全区敬老院改扩建工程, 同时提高供养标准, 率先实现了农村五保对象由乡 村集体供养向政府财政供养的转变。( 《 人民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