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改善民生: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0-03-10
摘要: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成为备受关注的今年我市两会的重大主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

  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成为备受关注的今年我市“两会”的重大主题。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改善民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和归宿。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只有把改善民生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作为扩内需、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时期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才能更加自觉地大力推进。

  首先要把握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社会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建设,是哲学中与自然界和思维并列的人类社会建设,我们把它理解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的统一体,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而狭义的社会建设,则是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相并列的社会建设,也就是说,它是四位一体中的一位。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就是狭义的社会建设。这个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社会事业、社会保障、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四大体系。譬如我们日常接触的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生态保护等都属于社会事业的范畴;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都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社会制度和体制机制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都属于社会管理的范畴;政府的政务服务、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以及社区服务等都属于社会服务的范畴。

  其次要把握民生的基本内涵。民生是指广大人民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状况。民生主要包括了由低到高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个层面是基本生存问题,即温饱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基本发展问题,即发展机会、发展能力以及基本权利等问题;第三个层面是社会福利问题,也就是社会保障问题。民生是一个历史的、具体的概念,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民生又是一个联系的、动态的概念,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当今社会,民生问题及其基本结构和指标的改善与发展,直接反映着人民的基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状况,折射着一个国家其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和社会利益关系调整与建设的合理化和优化程度,是关系执政党执政基础和社会基石的重大问题。在当今社会,人们对执政党的执政成效的评价已经逐步从传统的政治评价为主转向民生和利益评价为主。各阶层越来越明显从本阶层的民生利益出发,来评价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执政绩效。因此,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成为当前抵御金融危机、保增长促稳定的基本任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和关节点。

  根据十七大的部署,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教育是民生之基,必须把发展教育放在改善民生的首位。主要是优化教育结构,更新教育理念,重视学前教育,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等。

  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等等。

  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收入是民生之源。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特别要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证合法收入,调整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等等。

  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是民生之盾。要进一步推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等等。

  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医是民生之急。要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强医风医德建设,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等等。

  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稳定是民生之障。要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制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利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战略等等。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市十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宁波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乃至全国来说,都是走在前面的。但对照中央和省里的要求,特别是对照国内外一些先进城市,宁波应该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譬如,就业形势仍然严峻,社会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还比较短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解决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还十分艰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还很薄弱;环境污染和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仍然较多,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较大;低收入家庭仍有一定比例,社会管理体制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等等。

  针对这些问题和差距,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经验,逐步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第一、要坚持发展为先,打牢民生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但归根到底,都要靠发展来解决。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持续增加物质财富,才能为加快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创造必要条件。否则,改善民生就成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强调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一定要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把发展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途径,在发展中改善民生,在民生改善与社会和谐中推动持续发展。

  第二、要着力于制度建设,防止和避免短期行为。好的制度是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也是民生和谐的重要基础。只有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体系,才能全方位、长效应地保障民生和促进民生的改善。因为关涉民生的制度建设要解决的是广大民众的生存问题,这就决定了它在设计上不仅要具有广泛的覆盖性,同时还必须具有相应的济弱性,就是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社会上的困难群体也能体面地生存,从而体现社会公正原则。这种制度建设涉及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健全两大体系,一是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二是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两大体系搞好了、完善了,改善民生才有根本保证。

  第三、要着力于服务型政府建设,防止政府失灵。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不仅是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为政策驱动的,同时又是以市场为取向的。正是由于有了这种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才使得创造财富的源泉开始涌流,才摆脱了共同贫穷,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所以,市场经济对于解决我们的民生问题功不可没,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也不能离开市场经济。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市场经济虽然可以使我们摆脱共同贫穷,但却解决不了所有的民生问题。相反,由于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个别时期某些领域的民生问题可能还会相当突出。这是因为市场本身也存在着失灵的情况,即完全依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为了弥补这种市场失灵,就得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提供有效的管理和服务,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供给机制,向社会所有成员提供公共产品。能否公平公正地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包括基本保障在内的公共产品,已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当务之急。所以,在这方面政府决不能失灵。这就要求加强政府的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保证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防止因公共产品缺乏和分配不公使社会困难群体受到更大的伤害。

  第四、要着力于突出重点,改善困难群体生活。无论从生产、生活还是生存条件看,社会各阶层的差异都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可能完全消灭差异。但是,通过发展逐步缩小差异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平衡,并让差异保持在大多数社会成员认可的水平上,则不仅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取向。如果不这样做,不仅不会有民生的安康,甚至还会引发社会危机。

  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一部分先富起来的群体,可是由于各种原因,仍有一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宁波也不例外。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主要就是做好对这部分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使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基本的保障和相应的提高。公共服务产品也好,保障政策也好,主要应向这些困难群体倾斜。在宁波,由于群众整体富裕程度较高,这方面的情况还好些,但困难群体的状况依然不容乐观。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完善制度措施,把帮扶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尤其对于困难群体的上学、就业、住房、看病、出行等问题,一定要有扎扎实实的帮助措施。

  第五、要着力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的解决,关键是要达成一种社会的平衡。如果社会差异过大甚至失去平衡,那就将成为社会和民生的不幸与隐患。然而,目前我国社会差异的扩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城乡之间的差异更为明显。农村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扩大,不仅使农村的民生问题更加突出,也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民生烦恼。我们强调加快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定要以一种全局意识和战略眼光,来认识“三农”问题与国计民生的重大关系;一定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出发,将民生问题的解决和民生的改善置于城乡联动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中,切实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只有这样,保障和改善民生才更具有稳固的基础。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