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工作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民政领域每一张温暖人心的民生成绩单,都是对城市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昨日,2020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19年,全市89%的城乡社区开展了社区营造;新增社区养老院19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4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226个,资助1万户困难老年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7%、65%……全市基本民生保障得到全面增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推进,基本社会服务切实优化。 据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全市民政工作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中,全市减少乡镇(街道)114个、减幅达30.4%。根据产城融合度撤乡镇设街道54个,街道增加37.6%,形成了适应城市化进程和产业转型需要,以功能布局为引导的新型城镇体系。 在城乡社区治理中,推动17个区(市)县申请成立社区基金会,社区基金总数达610只,基金总规模达3392.76万元,构建了市、区、街道三级社区营造联动机制,全市89%的城乡社区开展社区营造,实施社区营造、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工作项目339个。 从持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发展方面说,全市推进了67个嵌入式养老示范点建设,城乡社区“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得到完善,新增社区养老院19个、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94个、老年人助餐服务点226个,资助1万户困难老年家庭开展适老化改造,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97%、65%。 与此同时,我市成功争取到全国首批城企联动普惠养老试点城市、首批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城市等试点示范;锦江区等7个区(市)县被确定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金牛区等7个区(市)被确定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温江区、成华区被确定为全国街道服务管理实验区。市儿童福利院荣获全国助残先进集体,全市13个慈善个人、组织、项目荣获“四川慈善奖”。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使各地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全力做好民政服务机构和特殊困难群体疫情防控及生活服务保障工作,及时有序、精准有效地开展民政服务机构防控,扎实推进困难群众救助工作。 具体而言,对全市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实施封闭管理。对低保对象、空巢(独居)老年人、散居特困人员、特殊群体儿童等15.1万重点服务对象采取多种方式实施全覆盖监护跟踪服务。及时发放1—5月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金4.26亿元,残疾人两项补贴9753.53万元。为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发放价格临时补贴、春节一次性价格补贴和疫情期间一次性生活补贴1.92亿元。对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我市和外地来蓉人员实施临时救助,支出1473.66万元,救助2.27万人次。 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全市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工作也稳步推进。上述负责人介绍,2020年下半年,我市将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协同推进两地养老服务开放共享、救助工作协查联动、儿童关爱服务、社会组织合作发展、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发展等,并推进成德眉资民政工作同城化发展,推动在养老、救助、儿童福利等领域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服务标准互认互通。 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城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0%。建设社区养老综合体20个以上。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改造提升工程,新增护理型床位2000张。深化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新建180个老年助餐服务点。 将分类制定社区营造标准,推进全市城乡社区营造行动,完善社会救助综合管理平台,加快实现救助申请、审核、审批、发放全过程闭环管理。扩大临时救助范围,将因突发性、临时性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临时救助政策向服务人口延伸。同时,延伸儿童关爱服务覆盖,将我市常住人口中符合条件的纳入特殊群体儿童关爱保护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