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理塘县奔戈乡卡灰村,贫困户家中都有一本这样的记录本:“是否愁吃”“是否愁穿”“是否有医疗保障”“是否住房安全”“有无因贫困而辍学学生”……本子里记录着当地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付出的努力,也一点一滴地反映着群众生活的改变。 “两不愁三保障”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标准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至今,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尽锐出战,合力攻坚,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把各项措施落实到村、到户、到人,贫困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 又到6月麦熟时,随着一股股清甜的自来水流向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伽师县,中国最大的干旱区新疆彻底告别“苦水”。 “要馕给馕,要水给命”是一句在新疆广为流传的古老谚语。由于终年干旱少雨,涝坝水、苦咸水曾是当地村民和牲畜的“命根子”。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党和国家全力保障贫困地区饮水安全,不少贫困地区的饮水“苦尽甘来”。数据显示,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农牧区饮水安全普及率达93%,云南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甘肃省农村集中供水率已达91%……“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提升2.27亿农村人口供水保障水平,其中解决1707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贫困地区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是全国上下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缩影。国务院扶贫办统计显示,当前,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全面提高。 ——腰包越来越鼓。2019年,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67元,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截至2018年末,贫困地区通电的自然村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有线电视信号、宽带的自然村分别达到99.2%、88.1%、81.9%。 ——居住水平不断提高。2018年,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为67.4%;平均每百户拥有电冰箱、洗衣机、彩电等家电数量分别为87.1台、86.9台和106.6台,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基础医疗得到保障。截至2019年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99.9%以上;医保扶贫综合保障政策惠及贫困人口2亿人次,帮助418万因病致贫人口精准脱贫。 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易地扶贫搬迁户姚桂琴对着家中摆放的老宅纪念照感慨:“以前那种墙不挡风、房不遮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贫困户乌日金看着政府免费安装的自来水净水器,不禁笑开颜:“我们喝的水就像生活一样越来越‘甜’!” 仲夏时节,在甘肃省康县王坝镇何家庄村,一幢幢土木结构的小楼在林间弥漫的雾气中若隐若现,门前院子里种植着绣球、凌霄、吊兰等各色花卉。很难想象,10多年前这里还是个“垃圾靠风刮、到处土坯房”的贫困村。 在甘肃省,危房改造工作由“分散改造”向“精准改造”转变,把一个村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设计,把一户民居作为一个农家乐来改造,呈现原汁原味的农家风情。前不久,王坝镇举行第二届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全国各地6万多人次前来观光旅游,旅游综合收入高达100万元。 一路向南,在云南省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带有浓郁当地民族特色的木楞房错落有致地散布在半山腰上。 多民族杂居的地域特色,使得云南省内民居样式丰富,也给当地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带来一定挑战。对此,云南省明确了“修缮加固为主”的改造原则,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民族特色。如今的同乐村,作为云南省乃至全国最具代表性和最古老的傈僳族山寨之一,在危房改造后依然保留着民族传统文化之美。 两地一北一南相隔千里,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却有着共同的做法——尊重当地贫困群众的真实意愿,尊重地区间的差异和多样性,精准制定相应政策。 2019年6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是收入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且吃穿不愁,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同时意见明确,各地区可以在国家基本标准和总体要求基础上,因地制宜细化实化标准并严格执行,确保工作有章可循。 贫困人口能够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得上病、防得住病,是扶贫工作的一件大事。“精准”二字也正在写就让群众病有所医的民生答卷。 针对地理环境封闭,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实际,贵州完成了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和合格村医配备,远程医疗服务总量突破60万例次。作为经济发展水平低、脱贫任务重的地区,西藏在74个县(区)推行县域内农牧区贫困住院患者“先诊疗后付费”政策,覆盖率达98.5%。为消除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四川出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实施方案》,要求确保每个建制乡镇建成1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成1个卫生室,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合格的执业(助理)医师,每个村卫生室至少有1名合格的乡村医生或执业(助理)医师。 家住青海省共和县倒淌河镇元者村二社的才太吉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像城里人一样,享受到家庭医生服务。 因双腿患病,才太吉行动不便,因镇中心卫生院距家约50公里,想去看病也有心无力。如今,马木沙成为才太吉的专属家庭医生。“现在,每个人都有健康档案,马医生随叫随到,带着仪器、藏药等上门,还给我们讲健康常识,全村人都喜欢他。”才太吉说。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全民健康,需要推动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为贫困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真正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当前,“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其中涉及更深层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其中提出一系列加快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政策举措。 从长远可持续着眼,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明确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如何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农民稳定增收?重庆推动城市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上山下乡”,把工厂开在田间地头,在城乡资源融通中唤醒乡村发展活力。 如何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宁夏通过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如今,宁夏贫困地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5%,所有自然村通上动力电,所有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行政村光纤、宽带覆盖率达到100%,4G网络覆盖率达到96%以上。 如何做好易地搬迁的“下半篇文章”?贵州加强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衔接好搬迁群众农民和新市民“两种身份”、迁出地和安置地“两种利益”,重点完善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确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6月30日,我国最后一个具备条件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四川省布拖县阿布洛哈村顺利通车。日前,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33套安全住房也完成分房,村民们告别世代居住的土坯房,搬进新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