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四十年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历程、生态城市口号下园林企业的转型之路、热议下的生态修复与海绵城市、设计师与苗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痼疾、美好乡村建设的误区、风景园林行业协会的发展之路……这是去年冬天,安徽省首届风景园林高峰论坛举办之时,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吴于勤所长与我谈到的话题。而此时春日的阳光正在西斜,我听着录音整理出吴所长的这次采访,虽然时间搁得有些久远,但采访那日,吴所长的话语依然在耳。 中国园林网:吴所长,您好!作为一名从业三十余年的高级工程师,可以说您经历了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完整进程。请您简要地谈谈,近四十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经历了哪些主要的阶段,以及目前这个行业的现状如何? 吴于勤: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几乎与我国城市化进程是同步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980年至1990年,是园林行业的起步阶段,全国只有几个院校开设园林专业。当时的工作是以补缺补差为主,没有系统的规划。比如房子、道路建好以后,剩下的空地,或者一些公园,由我们来种树、绿化。 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至2000年,是大力推动的阶段,当时国家颁布了《城市绿化条例》,并在1992年开始评选国家园林城市,合肥、杭州、北京、珠海都是第一批国家级园林城市。 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2015年,是园林事业的迅速发展阶段。2000年以后,国家开始有省级园林城市、园林县城的评比,出台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城市绿系统规划编制纲要”等一系列标准和方针政策,对一个城市要建多少公园、防护地、道路绿化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国家政策的推动,激发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大踏步地发展。大批的园林工程公司和相关企业,也都在2000年以后开始做这个行业。大批城市也都相继被评选为国家园林城市。 到了2016年初,国家提出了“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徐州、苏州、昆山、寿光、珠海、南宁、宝鸡等七个城市入选成为首批国家级生态园林城市。现在的城市绿化,不仅仅要建一些绿地和公园,而是要结合城市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将生态作为城市建设的核心元素。所以说从2016年起,整个城市的生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风景园林行业是我国生态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基本策略。这个行业发展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多数城市的绿地建设是属于社会公益性的。现在城市发展这么快,房屋建设大量地出现饱和,而作为城市生态化建设,城市环境的改善,这个过程是永远不会饱和,所以说我们从事的事业,是一项没有上线的公益事业。 中国园林网:对于园林绿化企业而言,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呢? 吴于勤:安徽省有一千多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十万上百万人在从事园林绿化行业。很多这个行业的人适应是非常快的,包括做规划的、生态的、城市建设的,都在做相应的调整。但也有很多企业到目前还把自己定位在种树、绿化、做工程,没有与时俱进地发展。15年以后,对于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新的概念就是生态,谁要是先期对城市生态环境,对生态修复、城市修补理解地透彻,一系列工作的机会就会多得多。 在新的发展阶段,行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方向,谁能够抓住机遇,转型升级,谁就能够站在这个行业的前端。比如说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这样的意识。因为城市规划的绿地都是在地面的,这个绿地量总体上是受限制的。城市规划一般情况下规定一个人在城市建成区所配备的面积是100平方米左右,其中百分之十几是作为公园绿地,这个数字是有规定的。除此之外,那些占据城市百分之二、三十的建筑,在它们屋顶、墙体上做绿化,目前国内很少在做,这一部分的潜力是很大的。 比如在发达国家,德国就规定屋顶的百分之二十要做屋顶花园,日本、韩国、东南亚都有相关规定。现在我们国家有一些相关政策的鼓励,但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还不够,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广州、厦门等用地紧张的城市,已经在做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方面的工作。因为立体绿化牵涉到很多技术问题,比如如何防水,如何防治树根扎入、种植土壤的研究等,这些技术很多还是在应用国外的,国内企业开展这方面工作的还很少。 中国园林网:近年来,由于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修复、海绵城市等理念成为时下的热词,很多园林公司和规划设计单位都在各自的项目中引入这两种理念,并产生了很多实际的案例。请您谈谈关于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的看法,在贵所进行的项目中,是否也有典型案例可以和我们分享? 吴于勤: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理念。尤其是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这两项工作都在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包括很多方面,城市里的生态修复是一方面,还包括整个大自然的生态修复,水环境、森林等等。城市里面的园林绿化,对整个城市生态的影响还是有限的。而对城市周围地块包括城市外围地区,开山、采矿、砍伐的遗迹地,这种地区的生态修复,对整个城市的生态和周边的影响非常大。 关于生态修复,我们所在淮北市烈山做过相关规划设计和研究,主要是针对矿山遗迹地的生态修复。我们所也是刚刚开始做这些项目,目前效益还没有体现出来。关于海绵城市,我院在池州市参与了海绵城市试点城市的申报工作。 目前生态修复、海绵城市还没有真正的国家规范,没有具体的标准。并且每个城市也不一样,大家都在探索。海绵城市在欧洲叫做“低影响开发”,多年前就已经开始实施,我们国家形象地把它称作海绵城市。我国现在投入了相当大的一笔资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海绵城市的试点,鼓励向这个方向发展,但还没有进行全面的推广。 生态修复和海绵城市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目前还没有研究到足够的深度,科研的程度还不高。海绵城市是一个非常大的体系,包括地理、地质、气候、水文、水利、市政、城市管网、经济条件等等,城市园林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中国园林网:据我了解,景观设计师与苗企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导致设计师找不到好的品种,而苗企又苦于产品无人使用。如何建立设计师与苗木企业之间的桥梁,您有什么建议? 吴于勤:九几年的时候,园林城市要求建成区2%的面积作为这个城市的生产绿地,相当于为城市服务的苗木基地。但是由政府来经营这样的苗木基地,效益和产能不太好控制,逐渐不要求这么做了。苗木市场化以后,以经济效益为第一驱动,江苏、安徽、浙江等很多地区的苗木基地发展的速度非常快。 我们城市要做出特色,必须要对地带性植物有研究,以前每个城市都有园林研究所来做这件事,但现在各省市已经逐渐取消了。种种原因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际种植两方面脱节了,设计师都是从理论出发,来选择这个地区种植哪个植物好;但苗圃企业是哪个树挣钱就种哪个,所以往往造成设计师想要的苗苗圃没有,而苗圃积压的苗木设计师不用的困境。 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行业协会可以承担起一部分工作,由地方政府提供一部分资金给行业协会,来进行地方特色植物的研究,再由行业协会来指导地方苗圃的生产。我们行业协会既包括设计企业也包括园林工程企业和苗木生产企业,由行业协会来承担起研究和引导工作,会发挥比较好的作用。 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强调生物多样性,这也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一个地区如果生物很多样,它的生态环境就很好。除了植物之外,还包括动物,小鸟,小虫等等,能生长的都让它长,青蛙、小鱼都不要伤害它,这是生物自然生长的规律。现在我们在城市公园设计的时候,也要鼓励生物多样性,多种各种植物。苗圃生产企业种植更多更丰富的植物品种,设计单位才能有更多的可选择性。 中国园林网:“美丽乡村”建设是近年的一大热点,在您看来,这是一时的热闹,还是长久的趋势?在大规模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很容易导致相互模仿,千篇一律。您在规划设计中有哪些创新的探索和思考? 吴于勤:“美丽乡村”是国家层面的提法,在安徽叫“美好乡村”。我们省有一个上百人的专家指导团队,每个县有一个园林建设规划方面的专家来进行对口指导,我也是其中之一。现在我们安徽省对“美好乡村”有一系列的建设指标,要求有很多,包括环境污染的解决、居民生活条件等等。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所谓“美好乡村”,就是把居民区沿着马路整整齐齐地排列,看起来整齐美观,但实际上很多都成了空心村,没有什么人住。这样做并不能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而是走进了一个急功近利的误区。我认为打造“美好乡村”的核心,是要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不是仅有美丽的外表。其关键就是要与当地的经济、生产、生活习惯相结合,适应当地居民的产业条件,尊重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不是简单的把房子造整齐,造漂亮。几千年形成的生活习惯,形成的自然村落并不需要这么整整齐齐,只有真正解决居民生活环境问题,解决当地人的就业、生产和生活习惯,这才能真正实现“美好”。 中国园林网:安徽省风景园林协会成立一周年,安徽省首届风景园林论坛隆重举行,您对协会一年来的发展有何看法,对未来的工作有什么建议和期许? 吴于勤:安徽省风景园林协会是2015年成立的,安徽省有一千多家园林企业,一级、二级资质的大型园林企业和设计企业基本都在我们协会,所以协会在安徽省的影响力是很大的。我们正在准备做的是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建立行业规范以及地方行业标准,包括设计收费标准、苗木指导参考价;企业转型指导等等,以防止行业的不公平竞争。随着协会不断地扩大组织,扩大影响,逐步成为引导地方园林行业健康发展,可信赖,可依靠的民间非盈利组织。 吴于勤,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所所长,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建筑师、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硕导、安徽省风景园林稽查专家。安徽省风景园林行业协会副会长。1984年安徽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毕业,1993年—1994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专业进修。从业三十年,在城市绿地规划与设计、风景名胜区规划与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及城市设计等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获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优秀村镇规划二等奖1项,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规划设计三等奖1项。安徽省优秀规划设计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