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连着民心,保基本民生稳固、基本生活稳定,是稳住经济“基本盘”、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重要保障。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将实施基本民生保障行动列为民生幸福“十大行动”之一,明确要求民生保障工作要“兜底”“提标”“补缺”,千方百计帮助困难群众排忧解难,织密织牢基本民生“保障网”,提高民生保障的质量和水平。 “兜底”,守牢民生底线月份,全市累计发放低收入群众价格临时补贴1.34亿元,惠及困难群众87万人次。此外,在春节和疫情期间,市发改委报请市政府批准,对困难群众按照200元/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572.14万元。 “做好重要民生保供稳价工作,及时发放临时价格补贴,是落实‘六稳六保’的重要措施之一。”市发改委主任祝光表示,市发改委将积极落实发改系统“及时雨、快落地”专项行动,优化程序,提高效率,打通关节,强化跟踪,让党和国家政策的“及时雨”更准、更快、更足、更好地落实到基层,落实到企业和百姓。 “民以食为天。‘菜篮子’虽小,却连着大民生。”祝光表示,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众的影响最大,下一步,市发改委将全力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市场物价,坚决打赢“菜篮子”商品保供稳价攻坚战。首先是强化稳产保供,加强供需形势和价格走势的分析研判,统筹抓好重要商品生产,加大主副食品特别是蔬菜等鲜活农副产品的调运力度,持续做好政府储备冻猪肉的投放工作,确保不断档、不脱销、价格稳。同时强化价格补贴,及时启动补贴机制,加快补贴发放节奏,确保及时足额发放价格补贴。此外,强化市场监管,协调会同深入开展生猪和猪肉和“菜篮子”商品的市场监督检查,严厉查处串通定价、合谋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以及生猪或猪肉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自立收费项目、只收费不服务等行为,及时开展价格提醒告诫,全面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受疫情影响,一些原本经济基础薄弱的群众陷入了困境。做好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是确保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内容。”市扶贫办主任毛正球表示,如何强化兜底保障工作,防止因“疫”致贫、返贫,维护困难群众切身利益,成为今年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疫情期间,全市各地免费为2.89万户低收入农户提供米、油、菜等生活物资保障,免费提供口罩等防护物资21.8万只,累计发放物价补差、临时性生活补贴等补助4801万元。 毛正球分析说,接下来泰州市将大力巩固脱贫成果,针对脱贫不稳定农户和疫情带来的影响,健全夯实一户一策措施,千方百计保收入保民生。对老弱病残等缺乏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坚持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综合运用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等措施,织密民生保障网,坚决防止因疫因灾致贫返贫,确保全市所有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持续稳定脱贫。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在改善民生、稳定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市民政局局长封新华表示,民政部门将进一步夯实兜底保障,深化“单人保”政策,将低收入家庭中的大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逐步纳入保障范围;不断提高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加强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照料服务,探索“机构+社区”服务模式,对失能特困人员发放养老服务券;加强对生活困难未参保就业人员的救助帮扶,适度扩大临时救助范围。 “一些人原本可以外出就业,受疫情影响出不去了,家庭收入可能就降到低保标准之下,我们要将这部分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封新华介绍,对受疫情影响无法返岗复工、连续3个月无收入来源,生活困难且失业保险政策无法覆盖的农民工等未参保失业人员,未纳入低保范围的,经本人申请,民政部门将发放一次性临时救助金,帮助其渡过生活难关。对遭遇重大生活困难的,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提高救助额度。 “产业扶贫是增强贫困群体造血能力,保证持续稳定脱贫的最好路径。”市扶贫办副主任陈嵘嵘表示,下一步,泰州市将继续加快扶贫项目建设进度,通过项目带动贫困群体增收。针对低收入农户创业就业、扶贫产业发展、扶贫基地和扶贫车间等主体培育等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以扶贫产业的发展带动低收入群体稳定脱贫。制定《建立健全带贫减贫长效机制的意见》,密切产业和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提升经营性收入,实现增收致富目标。 “今年年底,泰州市要基本实现社会保险法定人员全覆盖。而且在扩大社保覆盖面的同时,积极提高待遇水平,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泰州市社保体系建设的‘主旋律’。”市人社局局长、党组书记姜文湘介绍,泰州市已连续9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连续16年调增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还将继续稳步提高社保待遇,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基础养老金水平。 “在脱贫攻坚战中,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要发挥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多重保障功能,降低贫困人口医疗负担,兜牢民生底线。”市医疗保障局局长陈正泉说,今年上半年,泰州市精准落实困难群体资助参保政策,全额资助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参保11.7万人,资助金额1.64万元,实施住院救助5.16万人次,门诊救助40.17万人次,全市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县域内住院政策范围内个人自付比例降至6.36%。设置“因病返贫、因病致贫”两道预警线,每月将年度内个人自付费用超过贫困线或上年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人员信息转介至相关职能部门,实施动态认定、精准扶贫,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保证脱贫质量。 陈正泉表示,下一步,医保部门将继续开展好医保扶贫“推磨式”回头看活动,深化“三保险、四救助、一预警”泰州特色医保扶贫体系建设,既不降低标准,也不吊高胃口,用绣花的功夫推进医保精准扶贫,补齐民生短板,奋力解除人民群众的疾病医疗后顾之忧。 2018年,泰州市在苏中地区率先实现设区市范围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今年,泰州市进一步加强与扬州市、南通市的会商与联动,实现了苏中地区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并从7月1日起,将低保标准上调为710元/人月。 “但泰州市低保标准与全省平均水平仍有2年的差距。”市民政局副局长孙雷表示,接下来,泰州市将综合考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和物价指数变动情况,坚持苏中地区联动,加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稳步提升特困供养标准,低保标准每年增长30至40元,预计到2022年达到780元左右,逐步实现特困供养标准全市城乡一体化。 市委五届十次全会提出,对当前各类救助保障政策开展回头看,强化基础摸底和动态核查,及时消除政策空白和救助盲区,将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网络,实现“应保尽保”。 “虽然泰州市在去年底已建立防返贫预警机制,但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而且目前主要依靠财政救助,其他途径还需探索研究。”毛正球表示,泰州市将进一步健全防贫预警处置机制。每月开展国家扶贫开发系统“两户”(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动态调整工作,建立边缘户收入测算与低保标准的动态挂钩机制,及时摸排掌握“两户”人员情况,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预警,提高救助效率,对符合条件的迅速启动临时救助流程,对新发生返贫致贫的,落实精准识别程序。同时,泰州市将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包括:主动对接乡村振兴战略,鼓励各地聚焦贫困群体就业创业、社会保障、支出型贫困和城乡统筹等关键问题,积极创新构建防贫新模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防贫,积极开展“保险+防贫”“慈善+防贫”等试点,努力补齐政策无法覆盖的返贫风险点等。 “目前,泰州市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因灾因病致贫等‘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仍存在政策性空白和救助盲区,与群众期待仍有差距。”孙雷表示,民政部门将强化主动救助,以乡镇为主体,依托社区网格化管理,全面建立防贫预警监测体系,织密村(居)社会救助对象主动发现网络。 对城乡低收入家庭、因灾因病致贫等“支出型”困难家庭的救助,目前泰州市主要依靠临时救助和低保“单人保”,覆盖范围和救助力度仍显不足。孙雷介绍,市民政部门将全面建立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推行“临时救助+”,对遭遇意外事件或有致(返)贫风险的低收入困难群众,给予先行临时救助,对有特殊困难的低收入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可以实行一次审批、分次发放。同时,推进救助改革。完善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认定机制,在兜底保障的基础上推动社会救助向相对贫困对象拓展。推进社会救助审批事项改革,有序下放审批权,推行“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只需跑一次,无需开证明”,深化居民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和社会救助平台建设,全国低保信息系统救助信息入库准确率达到100%,困难群众精准救助率达到99%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