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4日电《澳门日报》22日发表社论说,近期,被视为中国发展路径风向标的几个经济特区,相继在庆祝特区成立30周年时,推出一个个亮丽的“惠民礼包”。经济特区高度重视提高民生质量,折射其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期望成为转变发展模式的“领头羊”,不再以高速增长的GDP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是带有方向性意义的事情,值得称许。 近期,被视为中国发展路径风向标的几个经济特区,相继在庆祝特区成立30周年时,推出一个个亮丽的“惠民礼包”。经济特区高度重视提高民生质量,折射其发展理念的转变。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正期望成为转变发展模式的“领头羊”,不再以高速增长的GDP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这是带有方向性意义的事情,值得称许。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为探索改革开放之路,在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实行特殊政策、进行特别管理,这几个经济特区一度因经济规模超高速增长的“特区速度”而自豪。时至今日,如何将经济发展的丰硕成果实现全民共享、改善民生水平,成为当前经济特区考虑的首要问题。 汕头市委书记李锋表示,汕头将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海洋生物、生物医药、环保、网际网络、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和社会保障标准,严格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幅,确保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据统计,汕头市目前用于民生的资金已占地方财政支出近七成。2011年,汕头财政预算安排重点向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倾斜,优先解决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根据汕头市“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汕头用于民生事业的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要达到80%以上。 深圳把原特区外普通高中建设列为市政府民生实事,教育投入向相对落后的原特区外倾斜,“十二五”期间规划新建的十所高中有九所位于原特区外,预计投资近20亿元。 珠海市政府确定30个惠民工程,涉及教育、卫生、医疗、文化体育、交通、食品安全、市容卫生、环境保护、供水保障、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各方面,共128个项目。 厦门市推出的惠民利民举措项目多、覆盖面广,而且投入大、措施实,覆盖了民生保障的基本方面。 经过3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经济特区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特区面临的分配问题和社会管理问题也相形突出。因此,中国经济特区有必要继续履行先行先试的使命,为中国社会转型中解决财富分配和民生建设的难题探路。人们期望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经济特区,能在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模式等方面担当全国的“排头兵”。 其实,现在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都已经开始重视社会财富向幸福生活的转化,把人民的幸福指数当作社会发展的总目标去驾驭,指引经济工作、经济发展。“十一五”期间,许多省、市已经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富民惠民、建设小康社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今站在“十二五”的新起点上,许多地方政府也决心继续完善保障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着力在富民、惠民、安民上下工夫、求实效。 人们期望每个地方政府都能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福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同时调整财富的分配机制,让人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各级政府都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的政府就要依法行政,不能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就要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就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动机关干部转变作风,深入基层,拜人民为师,增进对基层情况的了解,增强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只有这样,政府才能更好地为民服务,把提高民生质量落到实处,不断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当中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时,“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