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业务研讨】民生新闻的现状与嬗变…………………………………石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3-26
摘要:广州是中国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地区的6家日报,目前都拥有自己庞大的报料热线和专门的记者队伍。除了在要闻、时政、经济、法制等各个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在日常动态新闻的处理上,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外,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广州新闻方面,

  广州是中国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广州地区的6家日报,目前都拥有自己庞大的报料热线和专门的记者队伍。除了在要闻、时政、经济、法制等各个板块中突出民生色彩,在日常动态新闻的处理上,民生新闻的价值取向更加明显外,在主打本地城市人群的广州新闻方面,也增加了不少民生新闻的分量。民生新闻已经成为报纸同城竞争的焦点之一。下面就列述广州地区几家主要报纸近几年在民生新闻方面的实践。

  民生新闻就是所有“涉及民众生活的新闻”。《广州日报》以此作为标准,要求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做到“三贴近”,涉及民生的报道要尽力做精细,同时也要求编辑在选择稿件时把握“三贴近”原则。

  《广州日报》在关注“三农”中找到了农民关注的事情,并在这方面发挥了媒体的优势,帮助政府相关部门为农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

  经济建设同样也是《广州日报》关注的。伴随经济迅猛发展,《广州日报》报道了很多市政府的重大经济建设项目。这些都是与民众密切相关的,关乎民生、影响民生。

  南方都市报早年曾经设立过“街区版”,用小篇幅多条数集纳的报道方式传播广州各街区的趣闻。发展至今天的民生版,投诉反馈、街头趣闻、生活资讯仍是传统民生新闻的常规内容。

  1998年,南方都市报以“大众的声音”为口号,标示自己民间的、大众的、民生的内容定位、读者定位。关心市民生活、关注民生问题成为南方都市报的价值取向,事关百姓生活、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等民生题材成为南方都市报民生新闻的重大报道方向。伴随着对生活环境、城市发展、公共空间、政策制定、行政效能等多层面的介入,民生新闻体现了更多的“时政性”。这个转变体现在南方都市报向主流报纸提升的过程中。

  2003年4月南方都市报推出气象版,报道平台由广州、深圳延伸到全国,向读者提供权威的气象预报和资讯,是对民生新闻的一种新的探索。

  2004年南方都市报时评版改版,每天一篇社论,越来越重视民生题材,同时设立了推荐、街谈、来信、个论等栏目,共同搭建了一个公共评说思考的平台,发挥了媒体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公民意识、引导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功能和作用。这也是民生的一种体现。

  2005年3月15日,南方都市报在深圳新闻版推出讣闻报道,4月1日广州新闻版也推出了讣闻栏目。讣闻本来是西方比较常见的一种新闻报道方式,定位对象就是普通的百姓,当然,事实上也有不少具有一定社会职位的人。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国内作出这种探索性尝试,是对传统意义上的民生新闻题材的拓展,体现了民生新闻的“终极关怀”。

  羊城晚报在上世纪80年代复刊,定位就是反映市井文化、服务公众生活。在80年代,微音先生和他的“街谈巷议”栏目,对羊城晚报乃至整个社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街谈巷议”是时评栏目,社会公德、邻里家风、购物看病、就业上学、物价浮动、打假治劣、交通治安、消费观念、医疗卫生、工作就业、住房条件、居住环境、打工赚钱等都是其关注的内容。时评文章以民间的话语方式为民请命、代民说话,博得读者的喜爱。

  到了90年代,羊城晚报捕捉到读者在生活中需要大量客观、使用、服务类的资讯,开始尝试在报纸中加入分类广告专版。后来增加到每日4-8版的 “今日广州”系列,把与本地市民相关的各类新闻板块化,以街道为新闻来源的主渠道,关注小人物,尊重人的个体存在价值,关注百姓生活和底层人群的疾苦,信息丰富多彩。到90年代末,羊城晚报把“今日广州”系列推广到了潮汕地区,改为“今日粤东”系列。

  21世纪,羊城晚报开始在“参与性”上找突破。根据越来越多的读者有发言的欲望,希望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与愿望,羊城晚报创办了《财富沙龙》,坚持“财经话题,平民视角,大众参与”,以公益性方式,“现场讨论+新闻报道”,与读者互动。近两年,他们还提出“报纸进社区”的互动思路,为百姓提供说话的媒介,把民生做得更切实。

  新快报的办报理念是“新锐、新知、新风”。其定位要求它从一开始就必须关注民生新闻。新快报是广州最早开设民生新闻版的报纸。2004年8月,新快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扩版,其中扩充最大的就是民生新闻。民生新闻在新快报本地新闻中占的比例达到80%以上。改版后新增加的一些板块都是为民生新闻量身打造的,例如“社区新闻”、“实用新闻”等。

  新快报向来花大手笔对民生新闻进行包装,包括市民关注的重大时政新闻、影响市民生活的现象新闻、事件性新闻、普通市民的命运及故事等,都是新快报的重点包装对象。通过包装,这些新闻成为版面上的亮点。

  除了包装,新快报也对民生新闻进行独家策划。例如2005年“无良酒楼黑幕大揭底”系列报道,“无良亿元敛财黑幕”等,都受到了市民的密切关注。

  南方周末的民生版前身是“消费广场”,始创于90年代中期,是人气最旺的版面之一。2002年8月26日正式改版为《民生》,扩大了选题范围。民生版不是提供“纯服务”,而是在新闻中服务,强调其新闻纸的特性。在头条的选题上,要求新闻性强,在此基础上突出服务性。选题比较宏观,但是切入角度讲求“贴近”。除了头条以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栏目设置,如“记者亲历”,以职业新闻人经历的故事描述消费领域的一些现象和问题;“揭密”,对行业内幕进行披露;“来信”,倾听读者的声音,投诉与反馈,通过同时刊登投诉人和被投诉人的声音,配合相关专业人士的点评,让是非曲直见分晓。

  在发展中,民生版还开辟了调查和求助两个栏目。前者联手网络,对热点问题进行民意测验,然后统计票数分析结果,为民意和决策人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决策人了解大众声音,做出合民意的决定;后者是通过刊登需要援助的人的困难,借报纸的传播渠道帮助他们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从上述广州主要的报纸在民生新闻上的实践可以看出,民生新闻的目光已经从单纯地关注百姓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逐步转向作用于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民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趋势。第一,报道由教化转向告知,解释性和服务性的比重大大增加并且用更平常的语言呈现现实。第二,民生新闻的报道核心从“事本”向“人本”移动。这不仅是新闻中“人”的分量重了,而且强调读者的参与和互动。以人为本,畅达民意,描述的是百姓的生活环境,述说的是百姓的生活状态,为百姓提供说话的机会。第三,民生新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新闻类型,而是全面渗透与新闻取向的价值观。

  现在的民生新闻出现两极化走向:在日常的新闻操作中分为“小民生”和“大民生”。小民生可以看作狭义的民生新闻,就是传统的关乎百姓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的新闻,为百姓提供资讯和服务。大民生可以看作广义的民生,这里面包含更多的是国计,是从百姓的角度,看那些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政策。如果说小民生强调的是新闻内涵的话,那么大民生则强调的是新闻的视角。小民生是基础,它并没有被时代抛弃,反而在一些符合定位的媒体中非常重要。例如《新快报》就是坚持做小民生的一个典范。大民生是趋势,很多媒体正在探索寻求突破的方向,例如策划新闻。

  小民生是一种初级的民生新闻。小民生虽然在取材上基本以普通百姓生活为主,但是忽略了民众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民众的话语权被媒体代言了。媒体越俎代庖地为百姓讨说法,导致百姓过于依赖媒体,把媒体当作包青天。但是事实上媒体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未必能完全代表民众,或者有大部分民众的话语被湮没在媒体中。从媒介角度来看,媒体的信访热线每天都接到各种投诉电话,某种程度上甚至代替了政府部门和服务部门。不少媒体为了显示自己的亲和力,过度介入民间纠纷,处理个人之间的琐碎事务,将投诉和个人隐私曝光报道,使得民生新闻庸俗化,报道呈现碎片化、表浮化、断裂化特征。这是损害新闻严肃性和公信力的做法。的确,百姓利益无小事,但是由于媒体的过度包揽和代言,导致民生新闻陷入琐碎和尴尬。

  随着公民社会觉悟的提高和民本思想的深入,老百姓除了关注自己的生活状态,也希望参与到社会公共生活中;公众不再过分依赖媒体的代言,而是需要协调公共生活。这意味着“大民生”是民生新闻的出路。从广州报业在民生新闻的不断尝试和创新上可以看出,很多媒体已经瞄准了这个方向:以民生问题作为切入口来影响政策决策。原来的“小民生”成为新闻由头,而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由解决一起具体的纠纷升华为解决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但是这还需要很长的实践过程。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