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要求、新部署。将“社会管理”改为“社会治理”,由“管理”到“治理”,只有一字之差,但含义更深刻、内容更丰富、要求更明确。这标志着由传统的社会体制向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社会体制转变,也就是要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和管理创新逐步实现国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适应新形势,增强风险意识,深化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以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引领,以基层基础建设为支撑,加强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 当前,支撑社会治理创新的理论明显短缺,可供借鉴的西方治理理论本身尚不成熟,理论界的争议颇多;同时,由于中西制度环境的巨大差异,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问题也应触发深思。如何既借鉴西方当代理论的有益成果,又立足我国国情,植根乡土社会,从实践中概括提炼,创新构建本土化的社会治理理论,以为社会治理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是当前十分艰巨的任务。 一方面,对社会治理的紧迫性认识不足。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调结构稳增长的任务很繁重,容易滋生“经济发展压倒一切社会治理可以放一放”的思想。同时,还有的囿于传统思维,担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会还权于社会,弱化政府对社会的控制力,有可能影响现有大局稳定。另一方面,对社会治理的内涵认识不清。有的认为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翻版,只是方法有所不同。而未曾认识到治理是管理与服务的有机融合,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内涵除了深化拓展原有社会管理的适当内容之外,更在于发展社会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社会服务需求。 尽管各地各部门就社会治理创新做了诸多有益探索,但这些探索多具有局部性、试点性和零碎性特点,所得经验缺少普适性,未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创新模式,整体社会治理实践还明显不足。而且,由于社会治理事关重大,涉及部门众多,责任部门和统一的协调机构尚不明确,组织部署全社会的治理创新实践难度很大。同时,中央关于社会治理的部署还比较宏观,主要是方向性指引具体路径还有赖于各地各部门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因此,在实践中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就显得尤为迫切。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阶段,再加上长期先经济、后社会的发展导向和传统管制思维的影响,我国社会问题累积较多,社会矛盾易发多发,社会治理难度加大一是基层社区治理纷繁复杂。单位社会形态日渐消解,社会个体和多样化的诉求逐步回归基层社区,社会问题和矛盾也容易集中浮现于基层社区,而社区对这些社会个体的协调参与、有序规范和服务供给能力还比较弱小,基层自治的压力空前加大。二是社会自组织能力加强,社会组织发展势头迅猛,社会参与权益维护等诉求越来越多,监管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同时,社会组织对高度离散化的社会个体的再组织、再动员能力较弱,治理主体的作用发挥明显不足。三是网络社会安全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而现有的防范打击技术和管理手段明显滞后。这些社会问题相互缠绕,涉及领域众多,成因复杂波及面广,影响深远,单靠传统方法已无能为力,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