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11月26日消息,为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框架,建立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与识别机制,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起草了《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评估办法》)。日前,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对此,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称,系统重要性银行,是规模较大、结构和业务复杂度较高、与其他金融机构关联性较强,在金融体系中提供难以替代的关键服务,一旦发生重大风险事件而无法持续经营,将对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产生重大不利影响、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银行。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大背景下,颁布实施《系统重要性银行评估办法》(下称《评估办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抓住系统重要性银行就是抓主要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机构在逆周期调节经济过程中,一度积累了较大风险。经济新常态下,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成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在我国金融体系中,银行业占大头,2018年底,我国有4500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占金融机构数量比超过90%,银行业总资产268万亿元,占比近90%,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80%左右。在4500多家银行中,六家大型银行资产、存款、贷款、从业人员占比都在40%左右。可以说,在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上,系统重要性银行稳,银行业甚至整个金融业基本就稳住了。 二、评估是特别监管和特别处置的前提基础。一年前,一行两会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301号,下称《指导意见》)明确,要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制定特别监管要求和特别处置机制。也就是说,《评估办法》是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基础工作,将为后续制定实施差异化的特别监管要求和处置机制提供基础依据。 三是标志着差异化监管走向深入、走进实质阶段。近年来,监管政策“一刀切”成了一些金融机构普遍诟病,大家纷纷呼吁采取差异化监管政策。但因为缺乏科学分类而进展有限。《评估办法》通过对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的定量打分,辅之以监管定性评价,为监管分奠定了较好基础。尽管目前框架不一定特别完善,但是每隔三年将调整一次,不断趋于完善。有理由相信,银行正式进入差异化监管时代。 毫无疑问,随着《评估办法》的实施,纳入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机构盲目扩张规模的冲动将会受到抑制,银行经营将更加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压缩过于复杂的业务,减少与其他机构、客户不必要的关联,也必将带动银行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本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治理等管理更加规范,为精准监管、科学监管,继而为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奠定良好基础。 根据目前《评估办法》,因为各家银行13个指标数据尚未充分披露,即使部分指标数据已经披露,口径是否符合要求也有待权威部门认定,所以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银行将进入第一轮系统重要性银行。但是,结合“参评机构表内外资产总额不低于监管部门统计的同口径上年末该行业总资产的75%”或“资产排名前30”的备选要求,预计6家国有商业银行、2家政策性银行、1家开发性银行、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10家左右规模较大的城商行将进入备选,其中打分结果有望选定20家左右的银行作为第一轮系统重要性银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