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观察网 http://www.chinagcw.com.cn

帮助中心 广告联系

中国观察网

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效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问政珠海》第

来源:未知 作者: 人气: 发布时间:2019-12-13
摘要:8月5日晚,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的大型电视问政节目《问政珠海》第二期在珠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ZHTV-1)、珠海电台FM95.1新闻综合频率、珠海特报APP、贝壳珠海APP同步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期主题为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

  8月5日晚,由市委、市政府主办、珠海传媒集团承办的大型电视问政节目《问政珠海》第二期在珠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ZHTV-1)、珠海电台FM95.1新闻综合频率、珠海特报APP、贝壳珠海APP同步播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期主题为“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升效率,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新机制”。节目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围绕“共建共治共享”这一话题,以“问政对象+问政代表+节目观察员点评”三方对话方式,针对市民通过文明珠海“随手拍”平台曝光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占用盲道、夜间施工扰民、个别道路改造效率低下等问题展开问政。

  “挡道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什么时候移除,还路于盲人?”“基层城管深夜12点后不值班,24小时响应制度是否形同虚设?”“乡村振兴到底是先搞面子工程还是先解决关键问题?工程款究竟有没有到位?这里面是否存在腐败问题?”问政现场,一个个精彩犀利的问题接连抛出。问政代表们聚焦群众利益诉求,问作风、问服务、问效能、给建议。

  针对曝光的问题,斗门区、金湾区、市公路局、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尽快整改,确保整改到位,同时对工作中暴露出的责任担当意识不强、主动性不够、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举一反三,强化作风建设、激发担当作为。

  暗访短片首先曝光了公共自行车站点占用盲道的问题。市民拍下的其中一条盲道位于梅界路诚丰怡园路段,今年春节后才铺好,但走着走着就被公共自行车站点“断头”了。家住安居园的高先生也发现,他家小区门口的公共自行车站点直接压在了盲道上,他向城管部门投诉多次,都解决不了。

  根据相关要求,设置在人行道上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应避开盲道。那为何还频繁“打架”?市公路局工作人员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我们把这个路(人行道)建好了以后,是由城建集团安装(公共自行车站点),不需要经过我们的审批和同意,(我们)也没有权限管他们。”城建集团工作人员则表示,他们做好公共自行车站点位置规划后提交给市城管局审批。

  而市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主城区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及选址规划早在2012年就已完成审批,并没有违规新增站点。2018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第1、2、3、4批道路“白加黑”项目,完成了主城区37条道路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的改造提升。人行道和盲道更换了花岗岩石材铺装,较之前更加平整顺畅,但公共自行车站点占用盲道的现象却凸显了。

  看完短片,问政代表、珠海传媒集团记者陈新年向市公路局接连发问:“道路施工过程中,市公路局有没有哪个部门要到现场指导?有没有发现盲道被占?”

  市公路局局长顾胜杰回应,该局在道路“白加黑”项目中主要承担统筹的职责,具体由城建集团作为代建单位负责实施。市公路局有一个科室负责在建项目现场管理,但“白加黑”项目是分批建设,道路建设过程中,很多公共自行车站点已临时搬迁,道路施工完后这些站点再回建,巡查人员在道路建设中,能够直接发现的可能性不太大。

  陈新年继续追问城建集团董事长张凡:“铺设盲道时,是否知道盲道被自行车站点挡住?如果知道,为何还继续施工?”

  面对连环炮似的追问,张凡首先就盲道与自行车站点“打架”对视障人士出行造成的不便表示歉意。他坦言,作为项目的执行者,对盲道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同时对相关法规了解不到位,在方案编制过程中没有合理安排公共自行车和盲道的社会需求。

  张凡介绍,“白加黑”项目的第1至第4批已建成盲道110公里,涉及盲道被占的有1.8公里,共59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城建集团已对有条件整改的13个站点进行了整改,剩余的46个站点在空间上不允许与盲道共存,接下来将对这些站点进行拆除,并与相关部门沟通,把拆除的站点移到新的有需求的地方。“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并将完成情况第一时间通报给公众。”

  对此,市城管局局长潘伟明坦言,作为监管部门,他们工作没做好,并当场表态,将与城建集团等单位共同努力,争取在三个月内完成整改。

  虽然相关部门给出了时间表,但追问并未停止。“道路改造验收有没有视障人士参与?”面对问政代表、市盲人协会会长罗清敏的发问,顾胜杰回应,现有的法规尚无相关规定,但我市在这方面可先行先试,邀请残联部门参与验收,监督相关工作。

  “道路改造还在继续,如何避免盲道再次与自行车站点‘打架’?”面对主持人的发问,市公路局、市城管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当即表示,将进一步细化工作流程,加强沟通协调,有信心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问政观察员、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博士闫辰表示,盲道既是一个城市人文关怀和法律关怀的体现,也是视障人士出行的刚需,确保盲道的畅通是一座城市文明的应有之举。盲道乱象成为了习以为常的现象,根本原因是观念出了问题。要改变这一现象,无障碍硬件的建设要更加注重理念观念上的软建设。有关部门要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打捞盲人群体“沉默的声音”,每位市民要以尊重之心理解盲道建设,大家共同努力解决盲道的盲点问题,珠海的文明将会更加厚重和动人。

  暗访短片中,家住城市溪谷一期的韩先生向记者反映,他住的小区临近城市溪谷二期、上东谷和春暖花开工地。近半年来,这三个工地总在夜间奏响建设“协奏曲”,轰鸣声不绝于耳。家住玉兰苑的陈先生也反映,凌晨2点多,旁边百合苑工地仍干得热火朝天。类似场景并不少。一连数晚,记者赶赴市内几个建筑工地,只见泥头车进进出出,施工噪音响彻夜空。面对夜间施工扰民问题,包括韩先生、陈先生在内的业主都有通过12345市民热线反映问题。但投诉不断,施工也不断。记者在数字城管平台找到这样一组照片:1月16日至4月1日间,有14宗针对绿景喜悦荟工地的投诉,但在投诉处理结果图片栏中,4张同样的图片被反复使用。

  记者致电有关部门了解情况。高新区建设局工作人员表示,晚上10点后的施工归城管管。香洲区城管局香湾中队执法人员表示,每晚都有去夜间施工工地巡查,但深夜12点后就没人值班了。一位建筑业内人士透露,开发商不顾群众压力和执法部门查处,持续夜间施工,主要是因为混凝土运输问题。市内道路限时限行等措施导致日间混凝土运输效率低下,建筑原料无法满足日间建设需要,施工只能延后到夜间进行。

  暗访短片的多个细节引起了问政代表和主持人的关注。“有城管执法人员说深夜12点后就不值班了,那谁去查?”面对主持人的发问,香洲区城管局局长汪洋回应,城管部门区一级的指挥中心是24小时值班,基层中队受人力限制可能出现深夜12点后没人值班的情况,下一步将优化勤务方案,争取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

  问政代表、《南方日报》珠海站记者胡钰衎的问题也是直指“痛点”——城管提交的投诉处理结果中,同样的图片几个月内被反复使用,城管是不是根本就没到现场执法?如果到了现场,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对此,汪洋当场表态,这种情况是不允许的,马上彻查。

  除了一些细节问题,夜间施工扰民整治难点到底在哪,相关职能部门有没有改进举措等成为现场关注的焦点。

  市城管局副局长陈忠坦言,夜间施工扰民的确是投诉热点。究其原因,一是施工单位要赶工期,二是违法成本低,三是夜间监管力量薄弱。他建议,执法、管理、服务这三个端口要一起发力。

  对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方小勇、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经纬等多个部门负责人赞同要综合施策、疏堵结合。方小勇表示,将从源头加强对夜间施工审批的审核,马上对短片曝光的夜间施工工地进行核查。市交警支队支队长刘文昌介绍,为保障交通安全畅通,我市中心城区近十年来对中型以上货车实施高峰期限行,但是对重大工程,交警已采取一项目一方案的模式提供精准服务。

  问政代表、省人大代表徐凌现场给出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开动脑筋,在前端给有夜间施工需求的企业提供更多的疏导通道,另一方面要加大执法力度。“夜间施工扰民不少发生在后半夜,城管部门将如何调整工作部署?”徐凌举牌发问。

  潘伟明表示,各区城管局要建立机动队伍,确保晚上及时巡查,及时处置。同时,如果个别企业继续违法施工,屡教不改,城管部门将联手住建部门,予以停工整改。

  观察员闫辰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珠海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珠海界正积极投身于各项事业发展建设中,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大建设背后所暴露出的夜间施工扰民问题必须根治。认识不到位、违法成本低、日常监管力量和节奏薄弱是根本原因。夜间降噪须采取“疏堵结合”的组合拳方式。“堵”是加强事前督查,使夜间工地的管控和投诉处理率达到100%。城管部门要设立夜间专班,保持24小时工作状态,掌握工地噪音并及时督办。已获得夜间施工许可的单位要和所属辖区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改进施工方案,杜绝超时施工扰民的情况。与此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处罚,情节严重的纳入诚信综合评价考核。“疏”是要因地制宜,加强宣传教育,不搞一刀切,采取一工地一政策、一项目一方案。

  暗访短片介绍,由于红旗镇小林片区地势低洼,河涌交织成网,每逢暴雨都会大面积水浸。2014年以来,市、区人大代表多次提出建议,要求解决水浸问题,经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在三板村建排河泵站。泵站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业主是金湾区联港基础投资有限公司,2017年动工,2018年底完成主体工程建设。

  按说泵站建好后,水浸现象将不再发生。但半年过去了,建好的泵站却没有通电。今年5月27日,珠海发布首个暴雨红色预警信号,我市乡村振兴的样板村——三板村成了一片汪洋,建好的泵站成了摆设。有村民的家里进水一米多深,还有村民投资五六万元的鱼苗跑得不见踪影。有村民感慨:“政府推行的是幸福村居和乡村振兴战略,但我们老百姓没有享受到实惠。”对此,工程主管单位红旗镇农业建设服务中心主任解释,是三板村和沙脊村的村民在阻挠施工,说电线经过他们的用地要钱,一个要1亿元,一个要6000万元。

  8月2日台风“韦帕”带来强降雨。记者再次前往三板村走访,发现新建的排河泵站已经通电并开始排水,成片的鱼塘并没有融为一体,依然被堤坝分割开来。一位正忙着打捞鱼的养殖户告诉记者:“幸亏泵站排水,不然到手的鱼儿又跑了。”但是,记者在走访时又发现,虽然新建的泵站通电排水了,但之前的老泵站排河闸门因年久失修以及外围水势较高,抽到外围的水又从闸门以较大的水量倒灌进河内,这样的现象让记者又开始不安起来。

  节目中,问政代表陈新年在表明自己“喜忧皆半”的心情后,直接向金湾区区长赵伟媛连发两问:第一,泵站建好了半年都未能通电,是何原因?现在又能通电了,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第二,泵站建好后,是否可以有效解决水浸问题?还有什么需要解决的吗?

  面对一连串精准发问,赵伟媛表示,由不通电到通电,这一现象说明我们的党员干部没有深入基层一线,没有很好地依靠群众。“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特别是乡村振兴,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离不开老百姓的参与和支持。

  针对排河闸河水倒灌的现象,红旗镇镇委书记郑罗天表示,三板村的现象,暴露出镇、村干部工作作风不实的问题,今年将继续加大投入,提高河堤防洪标准,加固水闸,争取让三板村告别水浸。

  除了三板村逢雨必淹,隔壁广发村同样如此。暗访短片介绍,该村一段两公里的主要通道,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没法走,让村民们苦不堪言。

  记者采访得知,该路属于广发村东街生活路拓宽、加高工程,招标人为红旗镇广发村村委会,2018年10月开始修建。但村民表示,挖开路面后就没人管了。对此,村干部认为,施工单位做事马虎,经常出错,还偷工减料。施工方则告诉记者,工程做了半年没收到一分钱,与村里商量资金到位后再施工。

  什么原因导致工程长期停工?记者前往红旗镇政府,希望找到项目主管单位红旗镇城乡建设办公室进一步了解情况,却被拦在了门口。保安表示,非政府工作人员没人带不可入内。记者只好拨通之前联系过的城乡办固定电话,跟工作人员表明身份及来意后,却没有任何回应。就这样,记者在镇政府门口等了半个小时后,终于来了一位党政办的工作人员把记者带到会议室。

  但刚坐下,这位工作人员就接到了“娟姐”的电话。“娟姐”在通话时获悉记者是为广发村的事来采访,便授意该工作人员不要接受采访。随后,该工作人员就与记者玩起了“太极”,对广发村的道路情况不做任何回应。两分钟后,“娟姐”再次打来电话,这位工作人员借口看文件,出去接电话。记者直接到楼下城乡办咨询,没想到,一提起广发村的路,立马有人又将记者带回了原先的会议室。自始至终,记者都没能见到城乡办的工作人员,没有了解到详细情况。

  短片中红旗镇干部的态度,激起了多位问政代表的不满。其中,问政代表、市政协委员沈继光犀利发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红旗镇政府对广发村的这条路讳莫如深,如此想方设法拦着记者?接下来怎么面对社会监督?

  对此,红旗镇镇委书记郑罗天就个别干部存在的观念和作风问题深表歉意。赵伟媛表示,看完短片,第一反应是很生气,随后觉得很愧疚,好事没有办好,要由表及里分析原因。接下来,要多和群众打交道,主动倾听群众声音。同时要以开放的态度,接受媒体与群众的监督,加强与媒体的沟通,提升新闻发言人尊重媒体、善待媒体的能力。

  接着,问政代表、知名网友“ZH爱如空气”禹华超抛出一个更尖锐的问题:乡村振兴到底是先搞面子工程还是先解决关键问题?工程款究竟有没有到位?这里面是否存在腐败问题?

  红旗镇镇长王军回应,道路没有及时修建,是镇政府在工程项目统筹过程中出现失误造成的。当时没有划拨工程款是因为施工方没有履行合同。目前,工程款已经按合同划拨到位。下一步将对工程的公平公正问题进行调查,同时倒排工期,争取在今年12月15日前还路于民。

  观察员闫辰表示,金湾区在加快乡村建设时,作出了马路拓宽加高、建设排河泵站等举措,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为何没让群众感到幸福?仔细探究,原因还是在于群众路线没有走好。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基层干部必须要学会走好群众路线,要有解决问题的意识,排忧解难的责任心,而不是单单找亮点、树样板,到处指手画脚、敷衍了事,不担当不作为。乡村振兴事无巨细,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守好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消除隔阂,与群众心贴心,为群众办实事,才能肩负起乡村振兴的使命。

  节目最后一段暗访短片,曝光了斗门区爱美科技园的东福街,一条300多米的路修了4年还没修好。东福街街道西起新青六路、东至新青七路,是出入爱美科技园的必经之路。但记者采访时发现,三条路没有一条完好,目之所及都是坑洼与泥泞。

  寸步难行的不仅是爱美科技园的企业员工,紧邻园区的菁华学校师生同样深受其苦。就在记者找校方进一步了解情况时,原本气愤的老师陡然“刹车”,说刚刚收到上级指示,不让说了。一位负责学生安全问题的老师按捺不住内心的气愤,忍不住透露,学校有1300个孩子,牵动2600个家长,这4年没有睡过一天好觉,“难道领导不知道学生上学要走这条路吗?”

  据资料显示,新青七路、东福街道路改造工程项目的建设单位为新青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项目拟于2016年11月开工建设,2017年12月全部建成,建设工期为14个月。早在2016年斗门区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要加快新青七路、新青五路、东福街改造等建设,提升新青科技工业园配套水平。如今,4年过去了,工程迟迟没有进展。

  对此,新青科技工业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解释,工程滞后的主要原因是污水管网建设工程耽搁了,导致路面工程无法进行。此前,斗门区政府也曾发督办函给市水控集团,要求他们2018年6月前把场地清出来。但到2019年5月差不多一年时间,市水控集团也没理睬。对此,市水控集团表示,今年5月已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工程,导致工期延长的主要原因是该工程涉及国际大道项目,两个工程间有交叉,支管安装阶段停滞了将近一年,而且进入国际大道的围墙内施工也协调了很久。

  节目现场,主持人和问政代表、新青科技园企业员工霍思太分别向新青科技工业园主任苟冰、市水控集团董事长曾建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您的孩子每天也在这样的环境中上下学,您是什么感受?您会怎么办?如果您的企业就在爱美科技园内,面对这样的烂路,您会怎么办?

  面对一连串发问,苟冰称,尽管事情较复杂,但不应该出现这样的事。曾建平则表示:“讲实话,如果我的企业在这里,我也有怨气。那么小的学生要走这条路,于心不安。作为代建单位,责任重大,非常自责。”

  曾建平还说,这是一个简单的小工程,但在施工过程中暴露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沟通协调机制不顺畅,在推进过程中缺乏沟通协调的主动性。“下一步,作为代建单位,我们会主动承担这个责任。”

  曾建平刚刚放下话筒,斗门区区长马洪胜立即主动回应,他称,“虽然工程不大,看到这样的现状,内心很痛”。他认为,这个项目涉及到两个工程,而且还有征地拆迁,两个工程的衔接出了问题,这是顶层设计出了问题造成的。他表示,从现在开始,这个项目由他来做第一牵头人,力争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还路于民。

  针对陈新年提出的“在道路没有完工前,如何确保1300个学生的上下学安全”问题,马洪胜表示,采取临时应急措施,修建临时通道,让学生和企业员工安全出行。苟冰则给出了路面工程的竣工时间表,争取在300天时间内提前完成。

  “在网络时代,没有任何力量能挡住舆论监督。可在斗门,又是什么力量阻止老师接受记者采访呢?”面对沈继光的发问,马洪胜称,这个现象他也是第一次看到,说明民意渠道出现了梗阻的问题,他代表斗门区政府向媒体记者道歉。特别是孩子上学的问题,如果早知道了,他会采取超强的措施来解决。

  马洪胜还表示,斗门区的短板比较多,为了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前段时间斗门区的部门负责人在电台接听市民热线,目的就是为了打通老百姓反映民情民意的渠道。目前,还有些干部的工作作风有待改变,斗门区干部要在勤和能上下功夫,为地方发展、为百姓利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观察员闫辰表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下,珠海相较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营商环境仍存在一些短板。办事效率不仅关乎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也决定了市民对政府的信任度。路是园区的发展之路,4年没修好,有关单位和部门必须提高工作效率,向慵懒散漫说不,从而起到改善营商环境的助力作用。

  当晚的节目首先通报了首期《问政珠海》曝光问题的整改情况及文明珠海“随手拍”曝光平台上线一年多来取得的实效。

  2018年5月14日,文明珠海“随手拍”曝光平台上线,以公开曝光、问题倒逼的形式直面城市管理顽疾。自“随手拍”活动上线以来,许多热心市民走街串巷,化身“城市卫士”,积极曝光城市的“脏乱差”问题,维护珠海的整洁美好。据统计,活动开展一年来,后台共收到15012条曝光信息,完成整改14427条,群众满意率达91.8%。

  2019年1月21日,电视问政节目《问政珠海》首播。节目聚焦管道燃气入户、黑臭水体整治等焦点话题,紧盯作风不实不细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一问到底。节目首播后,市纪委监委立即组织7个接受问政的单位领导召开任务部署会;珠海广播电视台开设了“问政进行时”专栏,并利用珠海广播电台“党风政风热线”“廉政纵横”节目,持续跟踪报道整改落实情况,全力做好电视问政“后半篇文章”。截至目前,各相关单位已对5个部门、28名责任人进行问责,首期节目曝光的问题已基本整改到位。

  市纪委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这是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特征和社会治理新需求、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的新安排。当前珠海正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强化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加快建设独具特色令人向往的大湾区魅力之城,奋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和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典范。无论是上线文明珠海“随手拍”活动,还是开展电视问政节目《问政珠海》,都是我市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的有益尝试。希望凝聚社会治理力量,打造科学完备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新机制,推动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使珠海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精准的问题、犀利的言辞、连环炮似的追问……”在昨晚的节目中,问政代表给观众留下了不少印象深刻的场景。参与本期问政的问政代表包括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企业代表和媒体代表。节目中,他们围绕盲道被占、夜间施工扰民、村居水浸等民生话题,紧盯作风不实不细、推进工作不力、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问题一问到底。

  红旗镇三板村村民陈锋彬是市民代表中的一员。作为“全村的希望”参与《问政珠海》第二期节目,对他来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节目结束后,陈锋彬向记者表示,他对红旗镇领导干部们的回应基本满意,要赶紧回去和村里受水浸影响的村民汇报处理进展,同时期待问题尽快解决。“很感谢《问政珠海》这样的交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老百姓的心声可以被直接关注,老百姓的诉求可以得到尽快解决,社会监督切切实实增强了我们的幸福感。”

  广东省人大代表徐凌是第二次参与《问政珠海》节目。在她看来,第二期电视问政涉及的民生问题更广泛,问政代表的提问更犀利到位,领导干部的回答更详实具体。“群众利益无小事,通过社会监督,领导干部们能直接了解群众面临的问题,把具体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实处,带动机关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效率大提升。”徐凌说。

  直面问题,观点碰撞,第二期《问政珠海》赢得了现场观众的广泛好评。“问得好!”“问到了我们心里!”成了记者在现场采访观众时最常听到的回答。多位观众表示,《问政珠海》在市委、市政府与群众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不仅问出了群众心声,也问出了工作不足,更问出了整改措施,希望尽快看到成效。

  谈及现场观看感受,95后小莫认为节目形式新颖,问题都很直接,不浮于表面,有些甚至还很尖锐,能看到部门负责人最真实的反应。节目现场另一位观众李先生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他看来,很多问题通过电视问政的方式快速传递给相关部门负责人,减少了信息沟通交流的梗阻,提升了办事效率,能更有效地解决群众的难点、痛点问题。

  问题解决的效果如何,要以群众的眼光来评判。现场观众张阿姨已经是第二次参与《问政珠海》,对该节目充满了期待。“第一期的管道燃气入户问题我最关注,经过问政之后,问题快速解决了,感觉很有成效。”家住香洲区的张阿姨为问政效果由衷点赞。张阿姨还表示,如果有机会,希望能再次参与到这样的节目中来,群众发现了问题,提出了问题,然后相关部门协同解决问题,让她感觉很温暖。“希望看到珠海因为《问政珠海》变得更好。”

  1.本节目将在珠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ZHTV-1)8月6日12:30,珠海电视台公共频道(ZHTV-2)8月7日22:10、8月8日7:50重播。

  2.珠海传媒集团将在旗下多个平台推出《问政进行时》栏目,随时跟踪各部门的整改落实情况,同时该栏目将常态化聚焦市民和网友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欢迎广大市民通过报料热线提供相关线索或意见建议。

责任编辑:观察员

中国观察网独家出品

新闻由机器选取每5分钟自动更新

手机: 邮箱:123456@qq.com
联系电话:010-8888888 地址: